美女视频深夜福利网站|午夜性春猛交|日日射日日干|av免费提供|另类网站

廣州菱控|歐姆龍(OMR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三大動力集團:警惕行業發展“剎車”
http://www.zouyunfu.com
文章來源:電氣中國 更新時間:2009-12-17
分享到:
三大動力集團:警惕行業發展“剎車”

  編者語:這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年代:來勢洶洶的金融危機好似一面鏡子,清晰折射出企業、產業“姿態萬千”的生存圖景和亦實亦虛般的發展之路。

  發電設備行業也恰在這面鏡子前獨自審視:時光倒轉至2004年前,馳騁在發電設備行業的東方電氣集團(以下簡稱“東方電氣”)、上海電氣集團(以下簡稱“上海電氣”)、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以下簡稱“哈電”)——三大動力集團的“動力源”似乎并不那么充足,企業經營困難重重。但在此后的四五年間,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與電力短缺碰撞產生的巨大火花卻為發電設備制造市場營造了一條“速”發展的康莊大道,在搶占國內市場份額的同時,三大動力集團還屢屢斬獲海外大單。

  然而,在經歷了四年以上史無前例的高速度、高水平發展之后,在此輪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發展節奏趨于放緩,一些在“常規”發展下產生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未來,在國內電力設備市場容量瓶頸盡顯、國外市場貿易摩擦日漸升級之時,三大動力集團何以保持不竭動力,成為一個嚴峻且值得深思的課題。

  在不遠的將來,中國還需要多少發電設備?需要什么樣的發電設備?如果你這樣反問,恐怕精準的預測者也難以給你一個準確的答復。

  不過即便如此,眼前仍可以看到的是我國發電設備市場較此之前所呈現的繁華景象,以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哈電——三大動力集團為主的發電設備制造產業在具備生產30萬千瓦、60萬千瓦、10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能力的基礎之上,逐步發展為集火電、水電、核電、風電為一體的產業格局。

  中國,已成為發電設備市場的中心所在、眾多跨國發電設備制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但與此同時,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早前業界對于中國發電設備市場將“退燒”的預言也開始舊曲新談,如何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形勢,謀求新一輪發展的著眼點,或將成為我國發電制造業,特別是三大動力集團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拐點再現?

  自去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以來,中國的實體經濟經歷了巨大考驗,發電設備制造業也同樣飽受排產難、訂單減少、合同執行風險加大等諸多因素的困擾。根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電設備中心發布的2009年上半年發電設備生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發電設備生產完成5276.83萬千瓦,同比下降了15.1%,其中占據電力工業大半壁“江山”的火電機組完成3808.78萬千瓦,同比下降了20.7%,水電機組同比下降15.7%。

  雖然與發電設備制造業景氣程度密相關的“發電量”及“用電量”兩項數據在今年6月一舉終結自去年10月以來連續8個月的負增長局面,雙雙實現“由負轉正”的跨越,但我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仍呈現出較大降幅。今年1~9月,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利用小時3352小時,同比下降了283小時,其中,水電2671小時,降低180小時;火電3515小時,降低284小時。

  “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機導致宏觀經濟減速,下游電力需求萎縮,加之我國優化電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政策的雙重因素疊加所導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電設備中心處長馬桂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更大的變化還體現在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對傳統能源設備生產的微妙變化上。以東方電氣為例,去年東方電氣新增的700億元訂單中,火電所占比率由以往的70%以上大幅下降為45.1%,而按照東方電氣于8月27日公布的2009年度中期報告披露的相關數據顯示,該比率再次“縮水”,降至31%。對此,分析人士認為,在國家新能源政策、電力裝機結構調整等因素的作用下,傳統火電設備拐點已現,國內市場將由昔日的井噴轉為平穩、理性發展階段,市場空間將逐步縮小。雖然目前主要的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并不缺乏在手訂單,但未來兩至三年公司在此方面的成長性或將不斷削弱。

  盡管造成這種情況多少有些金融危機“潑涼水”的因素,但采訪中多數專家認為,節能環保國策、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能源結構不斷優化的要求以及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在近年來持續高速增長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隱疾才是其中更為主要的原因。

  近年來,在國際和我國經濟環境總體有利形勢推動下,我國發電裝機容量不斷刷新紀錄,2008年僅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就達到9051萬千瓦。資料顯示,1981~2000年,我國電力彈性年平均系數為0.8,“十五”期間平均系數為1.33,2006年為1.22,2007年為1.30。有關專家指出,隨著我國電力供需基本平衡,我國電力彈性系數將逐步降低到1或1以下,預計“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力彈性年均系數為1.16。

  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分析指出,從歷史數據看,電力和經濟發展速度并不一致,電力消費彈性系數在1~1.03之間屬于基本供需平衡,而受前期快速投資的影響,2010~2012年的電力供給將相對過剩。

  顯然,今后幾年中“相對過剩”將在無形中拖累發電設備制造業,又或許,這種拖累已經提前來臨:自2005年開始,我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就開始逐年下降,2005年同比下降30小時,2006年同比下降225小時;2007年又比上年下降178小時,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該數字更一度“攀升”至337小時。據此數據,分析人士認為,鑒于這種情況,我國電源建設步伐或將有所放緩,隨著我國電力工業發展及能源結構的不斷優化,國家對于新上電源的審批將愈加謹慎。

  與此同時,記者獲悉目前正在制定的“十二五”經濟發展規劃,將進一步提高減排量。這也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家對于火電政策在短期內不會放寬,加之倘若此前由高煤價導致火電廠虧損運營的狀態持續,終將發電集團新機組投運積極性及相關省份的火電投資計劃。對于身處“風暴眼”的三大動力集團而言,專家指出,此后國內發電設備市場競爭將進入白熱化狀態,“火電市場應該不似以前那么好做了。”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以“發電設備需求火爆局面或難以持久”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同,他同時提示企業應從兩個市場的思路規劃企業的長遠發展,“一方面要力求以國內外大協作的辦法增加產量,對本企業內加工能力的擴張謹慎行事;另一方面應適應節能、環保的要求,加強新技術產品的開發,提高對需求變化的應變能力。”

  奮進新能源

  伴隨能源價格的高企時代的來臨,新能源概念成為了在金融危機下眾多產業“取暖”的。在應對國內火電市場萎縮困境的同時,三大動力也紛紛加入新能源大軍,并憑借雄厚的資金、技術實力將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鎖定新能源設備制造。

  在此方面,三大動力亦“各有千秋”。上海電氣早在今年季度向外界表示,公司將在原有基礎上加大核電和風電產業方面的投入,并在此后計劃以非公開發售不過7億股A股,集資50億元人民幣用以布局新能源業務的產能擴建項目,預計今年核電業務將翻番,風電業務取得70%以上的增長。為了保障這一目標的實現,上海電氣在技術方面也頗下一番苦工,除了與美國西屋公司合作實現AP1000技術的轉讓,搶占第三代核電核島設備技術高位優勢之外,其臨港二期擴能項目的正式啟動也持續助力了上海電氣在核電領域的高速發展。在風電方面,隨著臨港600臺套的風電基地的建成投產,預計到2011年產能有望突破1000臺,進一步擴大其在風電設備領域的市場份額。

  同上海電氣一樣,東方電氣也力圖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提速其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公司先后將兩次增發籌集的資金用于公司核電、風電設備項目的建設。在此前由商務部、工信部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論壇”上,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溫樞剛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去年以來,東方電氣就開始不斷調整投資方向,積極促進新能源產業格局的盡快形成。“在確定核電發展戰略的同時,東方電氣也積極布局風電領域。”并以此為方向,“使天津、廣州、武漢的基地圍繞著新的產業布局來進行”。根據此前公司發布的中期報表顯示,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核電、風電業務將成為東方電氣重要的利潤貢獻來源。而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在新能源領域的“高調”進軍,也引發了投資者對于哈電整體上市融資用以發展新能源的強烈呼聲。

  在如此“下血本”謀發展的背后,除了市場利益的巨大驅動,政策方面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國家發改委早在2005年出臺的《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中曾明確規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對此,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我國新能源政策環境的逐漸完善、成熟,國家對于新能源設備的關鍵技術、設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及國產化機組自主創新等工作將愈加重視,未來國家對于國內設備制造企業的扶持力度有望不斷加大。

  盡管新能源產業發展是人心所向,但是在該領域出現的“一窩蜂”現象還是讓人們為這個快速崛起的新生產業捏了一把汗,而此前國家對風電設備、多晶硅亮出的“紅牌警告”也印證了這種擔心并非杞人憂天。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現在新能源技術,還處在弱小的發展階段,能源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大約為6萬億美元,相當于各國國民生產總和的10%左右,而新能源占能源的10%,換言之,目前新能源只占到經濟的1%。“即使所有的新能源產業都讓中國來做,產值也就是2500億元人民幣,即使未來新能源的比例達到10%,滿打滿算在中國也就1萬多億元。”此外,業界更大的擔憂還集中在,與新能源領域“制造環節過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新能源領域的基礎性研發、市場終端環節的投入及政策安排明顯滯后等問題仍遲遲未得到有效解決。

  對于此前的產能過剩風波,眾多業內人士將此解釋為“結構性的產能過剩”或“金融危機影響下的需求減少”,但此事件還是應為“不差錢”的三大動力敲響了“入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般的警示,如何既可憑借自身日漸成熟的制造技術,及研發、建設團隊搶占新能源市場制高點,又不至于在“泡沫”散盡時陷入被動境地,或許才是問題的關鍵。

  近年來,發電設備制造業的快速成長、壯大是中國工業的濃重一筆:具備批量生產30萬千瓦機組和60萬千瓦機組的條件能力、百萬千瓦臨界火電機組進入自主設計階段、70萬千瓦水電機組問鼎國際、第三代百萬千瓦核電機組自主化工作穩步推進……如今進入全球發電設備制造業“第二梯隊”的三大動力集團已不可同日而語,面對市場的瞬息萬變,三大動力無疑又將面臨新的選擇與挑戰。

  對于火電市場的“封頂”,新能源產業風險加大,東方電氣董事長王計表示,盡管國內火電設備市場需求在不同程度受到,但是國外還有很多市場需求,未來東方電氣將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

  事實上,國內電力需求的趨于穩定,加之我國已形成的發電設備生產能力大于國內市場需求,為保證發電設備產業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已成為三大動力集團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據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至印度、美國、越南、土耳其、蘇丹、巴基斯坦、泰國等國的水、火電機組共計119套/903.63萬千瓦,發電設備主機制造企業出貨值完成67億元,同比增長52.1%。

  “目前,我國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幾乎占據國內全部發電設備市場,隨著產業及技術的逐步成熟與發展,國內三大動力已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走出去’既是必然,也是必要。”馬桂山說。

  據悉,此前我國發電設備的出口多以單機或機組形式,且主要為設備出口。近年來,在此基礎上,三大動力集團海外電站EPC總承包體系也逐漸建立,并屢獲海外大單。但在此同時,業內專家也表示,在看到國外市場潛力及肯定企業“走出去”戰略及成績的同時,也應正視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在參與市場中的競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設備在出口過程中存在無序競爭的現象,政府管理與協調統籌力度不夠,導致在對外貿易中國內企業大多采取低價格競爭策略,時有相互壓價的局面發生。以出口印度機組為例,2007年出口印度的60萬千瓦的臨界機組每千瓦售價僅為512美元,遠遠低于國內售價。

  其次,管理粗放,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企業管理水平、效率同國際大型發電設備制造企業仍存在較大差距。

  再次,共性技術研究薄弱,高新技術依賴引進。長期以來,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大都采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路線,再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但共性技術研究薄弱,各企業各自為戰,共性技術不共享,導致重復研究,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

  后,我國發電設備所需的大型鑄鍛件、關鍵原材料不能有效滿足需求,主要依賴進口,加大了發電設備的制造成本,成為發展中的瓶頸所在。

上一條 上一條:智能家居平臺系統看齊數字化、無線化
下一條 下一條:全球首個機器人內鏡手術室在香港設立
相關新聞  發電設備   能源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