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高技術研究所,要在國家邁向創新型國家進程中提供創新性概念、突破關鍵技術;要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方向上提供創新性集成化解決方案和實用化工程系統;要在國計民生方面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于國家隊的稱號。”這是自動化所所長王東琳在采訪中反復強調的觀點。這位自動化所的當家人看上去平和謙恭,但談起研究所的發展卻激情澎湃,字字珠璣。
王東琳在自動化所工作已逾20年,對這個小院有著深厚的感情。說起剛來所里的情形,王所長不無感慨:“1982年我來所里的時候,研究所周邊都是農民的地,所里只有幾個舊樓,一下雨走路就得一腿泥……現在整個研究所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研究所這些年的變化不僅是環境,更體現在強勁的發展勢頭上。作為一個成立50余年的老所,自動化所有著沉甸甸的歷史,從“兩彈一星”到J-331大型模擬機,從長江三峽船閘自動控制模型到手寫體數字識別機,輝煌的歷史讓每一個人都為之驕傲與自豪。
然而談及歷史,王所長并不輕松:“前輩們用幾十年的奮斗為我們積累下‘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這個品牌,這是我們的財富,但我們要不斷思考如何經營好這份事業,怎樣才能做出對得起國家、當得起國家級研究團隊稱號的成績。”
對自動化所的發展,中科院院長路甬祥曾作出過戰略性指導,要“統籌信息與技術、基礎與應用,實現協調發展,堅持‘兩條腿’走路”,這也是研究所近年來始終秉持的發展理念。結合新時期自動化技術發展的特點,自動化所將傳統控制技術與現代智能信息技術相結合,打造核心競爭力,占領下一代自動化技術制高點。
對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自動化所領導班子有著清晰的認識。王所長說:“信息的迅速膨脹遠遠出人類個體智力提供的消費能力,出人類的感官與控制能力,出了人類個體思維提供的能力,人類越來越向自身不可能到達的境地索取知識、信息、資源。這種愿望遠遠出人類自身的感知和信息處理能力,在未來社會,人類將迫切需要延伸自己的感官能力和智力。因此,建立在精密感知能力和海量信息處理能力之上的智能技術將成為自動化領域下一代核心競爭力之所在。誰能掌握智能技術,誰將占領下一代自動化技術的制高點。在這些領域,我們自動化所大有可為!”
王所長的這種自信來源于實力。近年來,自動化所一直引領帶動著我國自動化和信息科學的成長與發展,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涌現出了大批可圈可點的技術成果。傳統工業控制技術在節能減排方面大放異彩;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安全領域頻頻亮劍;語音識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開辟出新的天地……這些技術是研究所發展堅實的后盾。
王所長的這種自信還來源于一支作風過硬、善打硬仗的堅強隊伍,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近年來,與學科布局、重大任務相結合,自動化所培養、引進和造就了一批在國際、國內有較高知名度的將帥人才。同時,研究所還擁有著大批青年才俊,王所長十分欣慰地說:“由于自動化所的品牌效應,許多青年學者凝聚在這里學習、充實,他們年富力強,創造力旺盛,是一個很有潛力的群體,將在研究所戰略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從王東琳所長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動化所人的使命與責任,也看到了自動化所人的激情與豪邁。在采訪結束時,王所長為我們描繪了美好的愿景:“只要你清晰地表達愿望,智能技術就能替你做想做的任何事情,而我們就是要實現智能技術引領,把智能技術推向一個高峰!”乘風破浪正當時,我們相信,自動化所這艘巨輪將在智能化的海洋中自由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