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水源污染日益惡化,即將出臺的《2009-2012年城市供水水質保障和設施改造規劃》的目標就是瞄準在現有源水水質條件下實現飲用水水質達標,預計3年內將會有上千億元的巨額投資。我國在水質檢測方面有待提高。
gkong訊 如今,在水源污染日益惡化、治理收效尚需時日的情況下,在水價上漲的大趨勢下,老百姓對飲用水水質也愈加關注。
在過去幾年里,我國對水污染治理投入了大量經費,收效卻同公眾預期差距較大。審計署日前發布調查結果,歷經6年時間、投入資金910億元的“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水質依然較差,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質仍為Ⅴ類或劣Ⅴ類。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副會長邵益生表示,在現有的水源條件下,依靠改進水廠凈水工藝、設施,改善供水管網,也可提高水質,保證供水安全。他透露,即將出臺的《2009-2012年城市供水水質保障和設施改造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目標就是瞄準在現有源水水質條件下實現飲用水水質達標,預計3年內將會有上千億元的巨額投資。
據分析,“十二五”供水安臨的挑戰來自三個方面:一、能否有效遏制水環境的惡化趨勢,并盡快改善水源水質;二、如何盡快改造供水設施,提高凈水技術、工藝和管理水平;三、如何快速提高水質檢測能力,進一步加強政府監管力度等。
水質檢測是關鍵 國產化是未來重點
上面提到的三個方面的第三點中提到“提高水質檢測能力”。但由于檢測能力欠缺,水質是否合格便無從判斷,直接導致了政府監管能力不足。同時,供水企業指導生產需要檢測數據,廣大消費者也期望了解水質狀況。
但現狀是,目前我國大多數供水企業的水質檢測能力都不高。邵益生指出,在全國的供水企業中能夠檢測106項國家指標的僅有20余家,全國600多個城市中95%以上都不具備完整的檢測能力;大部分縣城以下供水企業尚未配備基本的水質監測設備,甚至不能對常規水質指標進行檢測。
邵益生還透露,《規劃》預計在3年內投入30多億元加強監測能力建設。
邵益生表示:“現在的大型水質檢測設備幾乎都是進口的,實時在線監測設備也大部分進口。買了儀器之后,使用的耗材價格也很貴。我們整個就是一冤大頭。”
心有不甘的邵益生等人在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專門提出了一個儀器開發課題。結果消息一傳出,外國同類的儀器價格立刻下降。
“因此,下一步重大水專項在產業化方面還要加大力度,不僅要產業化,還要國產化。”邵益生說。
我國環保產業小且碎,不過一些新興企業還是顯示出了一定的競爭力。如浙江一家儀器制造企業收購了一家美國公司,包括其技術和銷售網絡;海南一家膜凈化技術企業研發了“白菜價”的膜技術,力圖打破國外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壟斷。
這些企業都讓邵益生很欣慰。他表示,“十二五”在改善水質的同時會把產業化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將給創新企業一個平臺,以企業為核心推進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