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信息化與無線電管理局局長張克平(圖左)與國脈物聯網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楊冰之共同點擊,開通了中國物聯網網站。張克平表示,將把中國物聯網網站打造成國家級的物聯網信息平臺。
5月27日,首屆(2010)中國物聯網產業化暨技術應用高峰論壇在京舉辦。與會嘉賓就物聯網的發展、產業化與應用等問題的討論,表明業界的熱點已經從對概念和定義討論轉到對產業化和實際應用問題之上。而論壇上由無錫市信息化與無線電管理局主辦的“中國物聯網”網站的正式開通,則為國內物聯網產業搭建了一個高層次的信息平臺。
無錫:引領物聯網
“無論物聯網還是傳感網,本質上都是為了解決信息感知和獲取的問題,技術上稱為傳感網,產業上叫作物聯網。”無錫市信息化與無線電管理局局長張克平表示。
張克平認為,傳感網產業是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小、潛力大、成長快、爆發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帶動計算機、通信、智能控制、新材料以及其他前沿技術的整體的提高;傳感網技術是IT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由于傳感網在智能信息化網絡中處于承擔著核心數據采集、傳輸和處理的工作,過分依賴國外技術將給國家安全帶來重大隱患。因此,技術自主可控的傳感器產業對實現兩化融合、保障國家經濟與軍事安全、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談及三次IT產業浪潮的地域分布,張克平表示,以PC機為代表的信息處理形成了IT產業的次浪潮,以位于環渤海經濟圈的中關村為代表;以互聯網、通信網絡為代表的信息傳輸形成了IT產業的第二次浪潮,其代表是位于珠三角經濟圈的深圳;而以傳感網、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獲取或信息感知將是IT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其代表是位于長三角經濟圈的無錫。
張克平表示,為了實現把無錫建成掌握傳感網核心和關鍵技術、引領傳感網產業發展的先導區、創新區和示范區的目標,無錫必須完成4大重點任務。
一是加快集聚一批傳感網技術研發機構,加強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開展重大技術、關鍵設備和自主創新產品研究,早日攻破核心技術,大力推動國際國內技術標準制定,圍繞企業技術創新共性需求,建設國內、國際先進的傳感網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公共測試服務平臺、綜合信息咨詢服務平臺、創新產品和企業孵化平臺。
二是營造有利于傳感網發展的人才、資本、政策和服務環境,采取有力措施,通過技術創新、規模擴張和并購重組,做大做強龍頭和骨干企業,通過加大扶持力度,孵化和培育“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形成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產業集群。
三是面向行業應用和公眾應用,培育領域廣泛、結構合理和體系完整的各類服務商,提供集信息采集、傳輸和計算于一體的傳感網綜合信息服務,為推廣和大規模應用提供完善的解決方案,形成完整的市場應用服務體系。
四是在TD-SCDMA取得成果的基礎上,大力推動TD-SCDMA、CDMA2000、WCDMA與傳感網的結合應用。在無錫建立相關研究開發機構,開展傳感網與3G網融合的關鍵技術和相關標準研究,推動傳感網設備及兩網融合應用的研發。實施傳感網與3G網融合應用示范工程,促進信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物聯網要靠應用引導
“去年,北京市朝陽區建立了一氧化碳氣體中毒及火災事故技防系統,通過在房屋中安裝傳感器和無線傳輸模塊,24小時實時一氧化碳的濃度。到今年3月中旬冬季取暖期結束,該系統一共接到4600余次報警,由于報警及時、行動迅速,避免了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建寧表示。
該系統成功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充分證明了傳感網獨特的價值,這種經過市場檢驗的價值,反過來又會促進應用的普及。由于效果顯著,今年北京將會對該系統進行大規模的試點推廣。
張建寧介紹說,北京市實施的“感知北京”示范工程首批示范項目涉及城市公共安全監管與應急指揮、智能城市運行管理、生態環境智能監管、智能醫療衛生、智能交通、智能社區和智能家庭、智能建筑及節能減排、精準農業、基礎設施智能管理、智能物流與食品溯源等10大領域共22項。
這些項目的共同特征是政府主導,這也是物聯網產業發展初期的主要特征。這些關系到民生工程,涉及城市基礎設施的示范項目投資強度大、涉及領域多,唯有政府主導、應用需求引導才能取得突破。
《太湖美》是一首曾經廣為流傳的歌曲,歌詞段就是“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然而,2007年無錫人民引以為豪的太湖,卻因藍藻的泛濫,一度造成城區居民飲水困難。
“藍藻生長得非常快,用傳統的方法難以監測。”中科怡海高新技術發展江蘇股份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陸波表示。
陸波介紹說,按照“測得準,傳得快,說得清,管得好”的原則,中科怡海基于無錫市水利局現有的防汛指揮系統,結合物聯網技術對太湖水文、藍藻湖泛、藍藻打撈處置進行智能感知、調度和管理,建設“感知太湖,智慧水利”一體化綜合管理和服務平臺。
物聯網新發展觀
“物聯網是技術和產業的制高點,是信息化第三次革命的新浪潮,是兩化融合的黏接劑,是振興經濟的發動機,是3萬億市場規模的新金礦。”國脈物聯網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楊冰之表示。從影響力這一視角去看物聯網,不失為一種務實的做法。
他認為,物聯網賦予物以智慧,使物獲得了感知或被感知的能力,從而確定了物的社會身份。物從獨立存在到社會存在,提升了物的使用價值和資源的利用價值。物聯網構建了物與物、物與人的新聯系,強化了物與物、物與人的聯系,必將形成新的社會形態。物聯網將是一個“以人為根本,以物為中心”的包圍地球表面的巨大的、革命性的神經體系,是人類對“物”的信息生命形態的“社會整體記憶”,是物的信息生命的神經系統和活動平臺。
在物聯網產業發展之初,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與之發展相關的問題。楊冰之給出的思考題是: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律有哪些?物聯網產業成熟度與產業鏈的完整性如何?先突破的地區和行業有哪些?引爆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是什么?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指標是什么?可能會出現哪些新的爆發式增長的產業?技術研發和大規模應用的關鍵是什么?
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會專家組成員、清華大學教授柴躍廷認為,正是因為物聯網的普遍性,才更要注重對具體物體屬性的研究,比如說物體移動還是靜止,移動物體的形態完整性是否變化,物體的標示、位置、環境和狀態等信息的獲得,物體公有或私有信息等的不同,都會影響到物聯網特別是傳感層的應用方案選擇。
江蘇省信息協會會長姚萬華表示,物聯網建設初期需要政府主導,但政府介入程度的把握十分重要,淺了力度不夠,深了又可能過于干預企業。此外,要認真研究我國互聯網特別是電子政務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以供物聯網產業發展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