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今,經濟競爭和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人才資源已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復興偉業,人才為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興旺發達,真正強大起來,關鍵在人才。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老是‘冒’不出杰出的人才”
著名物理學家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2005年7月29日,錢學森見到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他對總理說:“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此后的四年,他又三次見到總理,每一次都要說起這個話題。2009年8月6日,在與總理的后一次見面中,病榻上的老人講話已經不太清楚,但依然緩慢而認真地對總理說:“培養杰出人才,不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根本。”這就是錢學森的遺言,被稱之為“錢學森問題”。
“退稿說明”答“錢學森問題”
7月28日,浙江高自成套設備公司工程師黃惠生在中華工控網論壇發表“自動化學報‘退稿說明’在回答‘錢學森之問’”的博客文章。文章就研究哲學、理論、發明創造的起源以及如何解決“錢學森問題”進行了探討。
文章認為,由代表中國自動化學界對學術發展的指導思想的權威雜志《自動化學報》關于“HHS自控調節理念”的“退稿說明”就從某些角度回答了“錢學森之問”。
“退稿說明”是這樣回答的:“在控制理論與技術的發展歷程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研究哲學”。工程和應用背景的學者們比較喜于和長于"從物理到物理"的研究哲學,直接面向實際問題和實際對象,對已經揭示的控制原理和規律能夠提供直觀和易于理解的闡述,在工程教育和現場應用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一般不易于發現新現象和新規律,形成嚴密的控制理論。
數學和理論背景的學者們比較喜于和長于"從數學到數學"的研究哲學,面向系統問題和理論模型,對已經揭示和正在形成的控制原理能夠發現新現象和提供新規律,形成比較嚴密的理論但還屬于有待應用學者們再研究的基礎理論,畢竟馬克思也認為"一門科學,只有當它成功地應用了數學,才能看做很好地發展了的",但不易于為眾多的工程師們所理解和認同,處于"曲高和寡"的尷尬狀態。
多年以前,就有有識之士倡導和力行 "從物理到數學,再從數學到物理"的研究哲學,以期避免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但這何嘗是一件容易的事。鑒于本刊的征稿范圍,不可能也不準備成為這種討論的場地,敬請本文作者予以理解。”
文字邏輯,發明創造的起源
HHS自控調節理念是指用物理規律控制物理過程,用物理模型研究控制算法,將人的預估和判斷能力賦予程序,將人腦的文字思維賦予算法,以求維持量和變態量為著眼點,用一步一步、一步一法解決非線性和干擾難題,讓工程技術人員能成為自控調節技術創新的主體。該理念認為控制的目的就是用適當的驅動使被控設備的被控量達到要求,并把控制過程分成把被控設備由初始狀態推到要求的穩定狀態和維持這個穩定狀態的兩階段。
文章中,黃惠生對《自動化學報》提出的“在控制理論與技術的發展歷程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研究哲學”和“直接面向實際問題和實際對象,……不易……形成嚴密的控制理論”提出了質疑。
黃惠生認為,如果搞自動化的后輩們都被教育成只崇尚并不存在的“從數學到數學”,崇尚理論脫離實際,我國的自動化界一定“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引導學子熱衷從“理論”到“理論”,推崇“曲高”理論,不檢討為何“和寡”,把“和寡”怪罪于“眾多的工程師”,自然“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自動化學報推崇的"從數學到數學"來說,在從前一個數學到后一個數學之間,肯定要觀察前一個數學在實際應用中的優缺點、可能從那個方向改進或突破,這不就是“文字邏輯推理”嗎?這才是發明創造的起源。
“冒”不出人才的背景
黃惠生認為,人有“工程和應用背景的學者們”和“數學和理論背景的學者們”之分是導致“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的背景。
數學和理論背景的學者們研究的成果是“曲高”的。言外之意,“工程和應用背景的學者們”研究的成果是“曲低”,自動化創新的重任只能“數學和理論背景的學者們”才能擔當。
要多‘冒’出杰出人才,就要多培養會邏輯推理的人,善于邏輯推理的人,遇事都要邏輯推理一番的人。這些人能夠善于從細微中發現新“因”“果”。培養方法是講清前人如何由“因”及“果”的,如何由不同“因”及不同“果”的, 如何由不同“果”及不同“因”的,以及用前人的“果”時,一定要搞清這個“果”的“因”和你現在的“因”是否相同。而不是只講“果”(知識)。
文章指出,“理論”叫得越響的學科,其進步越慢。發展越慢的學科,越拿“新”“理論”玩。 拿“理論”這個含糊不清的詞來忽悠學術界,對“‘冒’出杰出人才”有百害而無一利。一言堂的學術環境正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
“要解決‘錢學森之問’, 除了政府、學校采取有力措施外,我們每個與科技有關的人,都要出力。分析出現“錢學森之問”的原因,努力避免和克服,形成一個沒有缺陷的好環境,尤其對于我們的學子們。”
胡錦濤:建設人才強國
國家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培養和集聚了宏大人才隊伍。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從人才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發展成為人才資源大國,各類人才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大顯身手。
然而,當前我國人才發展總體水平與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還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在人才使用上一些地方和單位還存在“武大郎開店”、“葉公好龍”、任人唯親、求全責備、論資排輩等陳腐落后觀念和違背人才成長規律的現象,導致人才不能脫穎而出、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在,胡錦濤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切實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保證,是確立我國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重要支撐。(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