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代表的建議認為,“工業4.0”可能會削弱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優勢,有利于發達國家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德國通過工業4.0戰略,在制造業領域大力應用物聯網以及服務互聯網技術,在向工業化第四階段的邁進過程中先發制人,推動制造業從單純的圍繞產品制造的產銷模式,向基于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基礎上的智能制造模式轉型。
目前,&l
“我今年的建議一如既往關注武漢,希望工業4.0能成為武漢‘萬億倍增’的。”昨日,全國人大代表周洪宇在漢透露,今年“兩會”上將遞交《關于搭乘工業4.0快車,實現“制造強國”夢的建議》。
近年,美、德、英等發達國家紛紛掀起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浪潮,以信息技術、數字化制造技術為重點,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德國將這場變革視為繼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技術之后,工業化的第四個階段,將之命名為“工業4.0”戰略。
周洪宇代表的建議認為,“工業4.0”可能會削弱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優勢,有利于發達國家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德國通過工業4.0戰略,在制造業領域大力應用物聯網以及服務互聯網技術,在向工業化第四階段的邁進過程中先發制人,推動制造業從單純的圍繞產品制造的產銷模式,向基于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基礎上的智能制造模式轉型。
目前,“中國制造”正受到雙重挑戰:發達國家紛紛開始“再工業化”運動,東盟、印度和拉美國家則擁有更低的勞動力和資源成本。
如何贏得未來的工業競爭?周洪宇代表提出:“必須借鑒德國等國推進工業4.0的經驗,推動我國從‘全球制造大國’向‘全球智造強國’的轉變。”他具體提出三條建議:
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認真研究德國推進工業4.0的經驗,結合我國“十三五規劃”的起草,制定戰略規劃,引導、鼓勵和支持企業轉型升級,并盡快組織實施,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應力求建立面向未來的產業鏈擴展轉型范圍,從生產要素結構進一步擴展至供給結構、需求結構等領域;圍繞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關鍵技術,發現和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鼓勵企業牽頭,官產學研聯合,推動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推進技術創新,參與國際標準的建設,奪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全球制高點。
國家應在現代工業基礎好、制造業實力強、科教資源豐富的特大中心城市,尤其是已被國家批準為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的北京、武漢、上海、天津等城市,組織開展試點,支持其先行先試,借鑒德國工業4.0的經驗,推進現代制造業轉型升級,并在正在起草中的我國“十三五規劃”里予以明確,研究有關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