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地面的地震波攜帶著很多與地層性質有關的信息,利用這些信息就可以知道地下地層的高低起伏情況,它們是硬地層還是軟地層,其厚度如何,孔隙中所含的是石油、是天然氣或是水,等等。要得到這些陸續從地下返回的地震波并將其展示出來非易事,這首先需要到野外將這些信息采集回來,也就是野外地震資料采集。 地震資料采集包括測量→鉆淺井孔埋炸藥(在使用炸藥震源時)→埋檢波器→布置電纜線至儀器車幾個工序。測量的任務是定好測線及點和接收點的位置。鉆井的任務是準備好可下入炸藥的淺井,埋炸藥就是向井中放入炸藥,以在后產生出地震波。地震波遇巖層界面反射回來被檢波器接收并傳到儀器車,儀器車將檢波器傳來的信號記錄下來,這就獲得了用以研究地下油氣埋藏情況的地震記錄。 地震資料采集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采集設備的進步上。早期的地震儀器采用電子管元件,體積大且笨重,用照相的方法將地震波在地下的傳播過程用多條線記錄在相紙上。這些線時而雜亂無章,時而又呈一條條一起向上跳(稱波峰)和一起向下跌(稱波谷)的曲線。這些線組成光點地震記錄。在記錄上,人們只能惟一利用地震信號的反射時間,由手工畫圖以推斷地下簡單的構造形態。運用這種方法,我國曾發現克拉瑪依油田和大慶油田。 |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使用數字記錄接收儀,采集方法上除繼續延用多次覆蓋技術外還開發了提高勘探準確性的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在此期間,除擴大了渤海灣油田的儲量外,還發現了新疆塔里木的大氣田。
現在,采集設備開始采用遙控、遙測、多道(現已發展到千道以上)地震儀。采集方法除采用三維地震及更高覆蓋次數觀測的方法外還開發了能更好地解決復雜構造等地質問題的高分辨率和橫波地震勘探技術。
目前,海洋地震發展也很快,已全部采用非炸藥震源進行工作,勘探精度也隨著衛星導航系統及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而大為提高。
中國地震勘探工作雖然比發達國家開始的晚,但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地震采集的大多數裝備不僅能自己制造以滿足國內地震勘探的需要,而且還打入國際市場,中國的地震采集技術水平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