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裝備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裝備部,是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同時,裝備制造業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是建立新型工業化體系重要的支撐,其發展水平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其所裝備行業的技術水平,而且還影響有關環保、能耗、乃至效益等綜合經濟指標。因此,加快裝備制造業對推進全省工業化進程至關重要。
從擁有“青海湖”牌汽車、一機床廠的數控機床等一批在全國拿得出叫得響的產品,青海裝備制造業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曾經有過一段輝煌。隨著國家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出臺以及青海省裝備制造業發展指導意見的制定,沉寂多年的裝備制造業似乎迎來發展的又一機遇。
青海能不能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發展這一產業的優勢又在哪里?資金、技術、人才問題對產業發展有多大影響?裝備制造業能否成為青海工業經濟的新增長點,又能否再次成為青海新的支柱產業?一系列的疑問都為我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留下想象空間。
新聞直擊
青海裝備制造業速攬
說起青海的裝備制造業,不得不提到上世紀60年代末期,國家三線建設的需要,從內地遷到我省10多家相關企業。這些企業的遷入使得我省初步形成了一個機床工具、工程機械、汽車制造、農牧機械、電工電器、重型礦山、儀器儀表、機械基礎等行業組成的門類較齊全的機電制造業體系,到了上世紀80年代,青海的裝備制造業在西北以至全國都有著一定的影響。
青海機電國有控股公司副總經理王春梅介紹,那時青海工具廠在全國同行業中排名第三;青海生產的齒輪位居全國。據1985年工業普查統計,全省機械行業經過大幅度調整,有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的機械企業225戶,其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33%;職工人數70192人,占全省工業職工總數的34%;固定資產原值116522萬元,占全省工業企業固定資產的30%;利稅4844萬元,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裝備制造業的優勢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喪失,那時候企業效益開始滑坡,而到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開展,使得青海裝備制造業接受了大的沖擊。青海機電國有控股公司總經理白子明深有感觸地說,裝備制造行業計劃經濟的痕跡比較深,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等矛盾凸顯。當時的機械行業已經成了全省經濟發展一個大包袱,必須要經歷一場變革,不改不行。在裝備制造業處于低谷的1999年,全行業產值4個億,虧損近4個億,全行業國有資產29億元,負債達到31億元。不改革、不調整,這個行業的路已經走到了盡頭。
2000年,我省開始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調整及資產重組,到2003年6月,機電行業保留了2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6戶國有參股企業、11戶不同經濟類型企業。這些企業由于解決了冗員和債務等包袱,引入新的機制,使企業輕裝上陣,重又煥發了勃勃生機。2007年底,原有32家國有機電企業全部完成企業改制工作。有數據顯示,截止2008年底,全省機械行業資產總額為35.01億元,比1999年增加近6億元;2008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值21.9億元,比1999年增長了4倍。全行業保持著快速穩步發展的勢頭,重點企業生產經營形勢喜人,企業經濟效益逐步提高,行業內出現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極大地推動了整個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青海要不要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
青海要不要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對此,省經委行業指導處有關人士明確指出,裝備制造業是基礎產業,決不能丟。青海經濟研究院院長李勇更是提出要從深層次思考青海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的高度來看待裝備制造業。
李勇認為,從工業化發展的角度上講,工業化不單單指的是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值大小,真正能夠代表工業化發展水平的應該是裝備制造業發展怎樣,在工業增加值里面,裝備制造業產品的附加值能占到多少。
裝備制造業的變革是必然的,但是也由于諸如要不要大力發展、主觀發展思路不明確等問題的困擾,我省機械制造工業近幾年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在經歷了改制、改組、破產等較長的進程后,整個行業和諸多方面都不得不從頭來過、重新開始。青海機電國有控股公司副總經理馬成華曾撰文指出,2008年,我省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61.53億元,其中機械工業產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30還不到,裝備制造業無足輕重。而國內較發達的省份,如山東省2008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為3.1萬億元,其中,機械工業產值1.09萬億元,機械工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1/3還多;還有江蘇省,2008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3萬億元,機械工業產值1.2萬億元,機械工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1.2/3。雖然因為我省的總量與發達地區的總量沒有可比性,但從自身結構比上,可以說明裝備制造業在我省整體經濟發展中,無論是結構上還是發展速度和規模上,都表現出明顯的失衡和滯后。同時,從1999年全省機械行業體制改革后的近幾年來,我省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視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現象,甚至于有放棄裝備制造業產業的念頭。因此,我省裝備制造業近幾年的發展有限,有些甚至連現狀也未能保持下來。另外,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不完善等弱點和不足也使得我省的裝備制造業尤其是機械裝備工業在國內原有的諸多方面的歷史優勢在逐漸消失。
對此,青海經濟研究院院長李勇也指出,30年發展和探索,我省選擇了一條依托資源開發的戰略路徑。這個選擇對我省30年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也應引發我們深層次的思考:那就是過度依賴于資源開發,過度依賴外部市場,遇到危機回避不掉,躲不開。單一的資源型產業結構難以抵御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當其成為區域經濟支柱產業的時候,風險更為突出。因此,從長遠看,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首先就是由過去的單一的資源開發性發展戰略走上一個資源開發和扶持非資源型產業這樣一個多元化發展的戰略上來。政府要出臺一些鼓勵傾斜政策,特別是對現有裝備制造業進行整合,想一些辦法,尋找一些契機、取得一些突破。
發展裝備制造業我省優勢何在
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雖然不盡如人意,但這個行業的老底子還在,總的看來,機械裝備工業具有良好的歷史資源和人才、技術、原材料等諸多行業優勢。從存量上看優勢,青海機電國有控股公司總經理白子明分析,我省許多企業和產品有客戶群體,有品牌知名度,在同行業中有競爭優勢和技術優勢。如青海華鼎集團的數控機床、大型臥式機床、重型專用機床、鐵路專用機床、軋輥機床,還有青海二機自主研發的六軸聯動花鍵銑床、轉子銑床等產品及技術都是國內、國際先進水平;青海量具刃具公司的千分尺,其產品質量、品種、規格在國內同行業中處于地位,總產值已占全國千分尺產量的50%,在國內享有較高知名度,在國際上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產品85%遠銷北美和歐洲;工程機械產品中的120馬力推土機曾三次被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選用;200馬力推土機是引進美國卡特彼勒公司D7G推土機制造技術,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現已出口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加納、科特迪瓦、南非等國家;鍛件產品方面,青海鍛造廠現擁有年產18000噸鍛件的生產能力,在市場上有“曲軸大王”“西寧模具中心”之稱。
另外,從“三線建設”以來儲備和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隊伍,同時,我省具有非常優勢的原材料、礦產資源和能源產業對機械裝備業的支撐,加之目前國家出臺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我省也制定了青海省裝備制造業發展指導意見以及國家對西部地區的政策性傾斜、政策性支持和扶持都將成為我省裝備制造業發展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對于我省裝備制造業存在的研發水平不高、信息不對稱、人才相對缺乏等問題,白子明指出,可以加強企業和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做好人才工作,但關鍵的是要給人才創造一個干事業的環境和基本條件,以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同時積極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
展望
青海裝備制造業蓄勢待發
據了解,青海省裝備制造工業園區建設整體規劃設計已經完成,本月內園區將啟動。由此,以工業園區為載體,我省將加快形成裝備制造產業聚集。業內人士指出,針對青海裝備制造業“散、小、弱”的現狀,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建設專業化的裝備工業園區,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意義重大。以華鼎機床、潔神環衛設備以及石油機械工業園區為核心來組織專業化分工協作,培育一批“小而專”的協作配套廠,形成以大帶小,以小保大,專業化分工明確的企業協作集群,提高生產集中度和技術水平,形成完善配套的工業體系,達到理想的規模經濟。
青海機電國有控股公司總經理白子明指出,現在的市場競爭不再是一個企業單槍匹馬的競爭,而是產業集群的競爭,要實現率運行,必須建立的園區,建立統一的計量中心、檢測中心,實現資源共享,企業運行成本低,效益大化。同時,我省還將建設樂都裝備制造工業園,并將其打造成為大型精密鑄鍛造基地作。
根據青海省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到2015年,我省裝備制造業全行業將實現銷售收入8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0億元。將培育形成兩家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形成數控機床、環衛專用車、石油機械制造和非標設備制造等為主導的多個產業集群,實現行業從業人員達到3萬人以上。
另外,省委省政府還將在加快企業技術進步,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業內大型企業集團,提高裝備制造業總體水平;以特色主導產品為龍頭,形成企業間配套協作體系;以專業人才培養為重點,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保障等方面制定鼓勵政策,加大對裝備制造業項目的支持力度。
有發展的基礎,有好的政策環境,我省裝備制造業蓄勢待發。
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裝備制造業是為經濟社會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高度發達的裝備制造業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備條件,也是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作為工業化國家的主導產業之一,因其對其它產業提供技術手段,它的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其它產業的競爭力。所以提高裝備產品的質量、水平、性能,對降低工業綜合能耗、提高整個國民經濟效益、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推進工業化進程作用巨大。
從我省工業整體發展來看,工業產業結構還比較單一,產業鏈條短,資源環境壓力大。因此,振興裝備制造業,是推進我省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是發揮我省的優勢和潛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的有效措施。同時,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是青海發展實際的需要。加快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廣泛應用先進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是解決工業領域消耗高、污染嚴重、技術裝備落后等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的重要手段。這對于促進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國家和我省產業支持政策的出臺,青海省裝備制造業正迎來難得的戰略機遇。
經過多年改革發展,我省裝備制造業雖然已擁有一些市場占有率高、品牌認知度高的骨干企業,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但在發展中仍存在認識不足、引導扶持力度不夠、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布局分散、產業關聯度不高、配套落后等問題。
發展我省裝備制造業,就需要以政府為主導,上下形成共識,切實認識振興和發展我省裝備制造業對推動我省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積極支持。作為發展裝備制造業的主體,企業要做到立志發展,深化改革,勇于開拓,敢創。各級政府則要統一思想,加強領導,發揮好推動作用。一要規劃引導。從企業發展實際出發,加強規劃引導,拓展發展空間;二要完善政策。根據國家和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相關政策,切實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快發展;三要加強協調和服務。進一步深化長效服務機制,改進工作作風,優化服務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要急企業所急、想企業所想,切實解決企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共性問題,為裝備制造業企業發展搭建平臺。
眾眼看經濟
財政部再提高出口退稅率
部分商品提高至17%
6月8日,財政部網站發布通知稱,將電視用發送設備、縫紉機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7%,將部分農業深加工產品及部分機電、藥品以及箱包,鞋帽等商品出口退稅率提高至15%。
有關人士:自去年8月到今年4月,我國在9個月內6次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對外貿易大幅下滑的局面。較之前6次,第七次出口退稅涉及面更廣,力度更大,其核心原則是確保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保持不變。
商務部人士:如果出口形勢繼續惡化,除去“兩高一資”的產品,“不排除對出口產品足額退稅的可能性”。在短短10個月的時間內,如此高密度調整出口退稅率,很大程度上源于外需不振給我國出口造成的巨大壓力。新的出口退稅政策實施后,按照2008年的出口測算,足額退稅意味著財政多支出退稅款1600億元,這些錢將讓更多出口企業直接受益,提升企業擴大出口保持增長的信心和國際競爭力。
中鋁失利警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路漫漫
中國鋁業公司5日確認,力拓集團董事會已撤銷對今年2月12日宣布的195億美元交易的推薦,并將依據雙方簽署的合作與執行協議向中鋁支付1.95億美元的“分手費”。
業內專家:中鋁的失敗已經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敲響警鐘。面對其他國家對中國、特別是國企投資苛刻限制這一“潛規則”,國企亟待在戰略和戰術等方面進行提高。
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周春生:中國在海外并購方面明顯缺乏經驗。企業面臨國際經驗不足、風險評估不足等諸多問題,政府總體規劃、指導企業控制風險、跨國并購人才等多方面都遠遠不夠。
IPO重啟對資金面影響不大
隨著《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正式結束征求意見,A股市場IPO即將重啟。
國信證券龍涌:IPO重啟不會對市場資金面造成太大影響,盡管相關指導意見中并未采用部分中小投資者建議的“一人一手”、“市值配售”、“對價補償”等做法,但可以預見,中小投資者網上申購中簽率將大幅提高。
省污染減排出現“拐點”
根據省環境保護廳發布的《2008年青海省環境狀況公報》,在全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2.7%和城鎮人口增長2.5%的形勢下,2008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COD排放總量實現下降,SO2排放總量增幅繼續回落;全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媒體人士:由于污染減排工作的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我省的水環境、大氣環境質量繼續得到改善。據《公報》顯示,長江、黃河、瀾滄江干流出境斷面、格爾木內流河地表水環境仍保持優良水質,湟水流域水質略有好轉;省會西寧市的空氣質量好于二級以上優良天數達到296天,優良率81%。全年未發生重(特)大環境污染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