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基本情況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社會就業的重要渠道和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載體,工業化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國工業和信息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不斷進步,實現了由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的歷史性跨越。2008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07367億元,占GDP的比重達4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2.8%,對國家稅收的貢獻率達到50%,工業增加值增幅約是GDP增幅1.5倍。
從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總體情況來看,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現代工業體系門類齊全。我國工業建成了包括由完整的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裝備工業、消費品工業、國防科技工業、電子信息產業等組成的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我國工業已形成了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
二是工業生產規模躍居前列。2008年,我國原煤、粗鋼、鋼材、水泥產量分別達到26.22億噸、5億噸、5.85億噸、14億噸,均居首位。粗鋼產量占鋼產量的1/3,煤炭產量占總產量的38%,水泥產量過45%。截至2008年,產量居位的我國工業產品已有210種。工業出口產品品種不斷增多,檔次和質量不斷提高。目前,我國汽車產量已過美國居第二,2009年汽車產銷量連續6個月每月過100萬輛;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總規模僅次于美國,居第二位,電腦、手機、彩電等電子產品生產規模全球;在家電、服裝、紡織品、日用工業品等領域,我國也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制造業基地和工廠;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躍居第三,出口額躋身全球前兩位,以信息產業、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三是整體工業技術水平持續提升。我國工業在載人航天、大運載火箭、月球探測、衛星導航、計算機、大規模集成電路、核電技術、通信技術等當代科技的尖端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防實力。一大批高檔數控機床新產品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工業裝備保障能力和重大裝備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為國民經濟重點建設提供各種成套設備。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中,國產機組已達80%以上;年產千萬噸級大型煉油設備,國產化率達90%;國產100萬千瓦臨界火電機組、國產75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已投入運行;日產4000噸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年產60萬噸乙烯、30萬噸級合成氨、百萬噸級鉀肥等一大批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實現自主化。電動汽車研制取得顯著進展,燃料電池汽車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混合動力汽車實現載客運行并具備了批量生產能力。
四是通信業實現跨越發展。我國電信網絡總規模、電話用戶總數、移動電話用戶總數和互聯網用戶總數均居。截至2009年6月底,固定電話用戶達到3.30億戶,移動電話用戶達到6.95億戶。網民規模達到3.38億人,其中基礎電信企業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達到9348萬戶,在中國境內注冊的網站總數達到306萬個。全國通電話的行政村比重達到99.21%,具備互聯網接入能力的鄉鎮達到97%。建成了覆蓋全國、連接全球的信息通信網絡,初步形成了國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架構。
五是信息化進程快速推進。應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工業設計研發信息化、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水平迅速提高。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一批新興產業。科技咨詢、工業設計、現代物流、軟件服務、信息發布、創意產業等工業服務業蓬勃興起,促進了工業的優化升級。網絡文化、動漫游戲、休閑娛樂、數字家庭、網絡社區、無線城市等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進一步改變了生活方式,擴展了消費需求,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電信網、互聯網、廣播網“三網融合”的推進為信息化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二、關于當前的經濟形勢
今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經濟增長下滑態勢得到遏制。從二季度開始,國民經濟出現企穩回升良好勢頭,工業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明朗。今年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其中1—2月增長3.8%,為去年下半年以來月度低增速,3、4、5三個月增速回升到8.3%、7.3%和8.9%,6、7、8三個月增速進一步達到10.7%、10.8%和12.3%。
“擴內需、保增長”政策效果顯著。在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的拉動下,重工業增加值由1—2月的2.7%回升到8月份的13.2%。汽車受益于低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下鄉補貼、以舊換新等政策,產銷兩旺,全年產銷量有望突破1100萬輛。輕工業在國家引導和鼓勵消費、提高出口退稅率的一系列政策作用下,總體上表現出較為平穩的回升態勢,到8月份,輕工業增速回升到9.8%,輕紡產品出口下降幅度明顯小于外貿出口整體降幅。
主要工業行業增長明顯加快。受益于投資和政策拉動,原材料工業、裝備制造業生產明顯回升。8月份,39個大類行業全部保持同比增長,494種產品中有364種產品保持同比增長。前8個月,以冶金、有色金屬、建材和化工等行業為主的原材料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其中8月增速達到14.3%。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6%,其中8月份增速達到16.1%。前8個月,以輕工、紡織、醫藥和煙草行業為主的消費品工業增加值增長9.5%,其中8月份增長10.9%。電子制造業扭轉了上半年負增長局面。前8個月,規模以上電子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4%,8月增速回升到6.8%。
各地工業增速恢復正增長。前8個月,東、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7%、8.1%和13.5%,其中,8月份分別增長11.1%、13.1%和16%。8月份,工業增速過10%的有江蘇、山東、遼寧、天津、重慶等24個省份,7、8兩個月31個省份當月工業增速均實現正增長。
企業盈利狀況有所改觀。前7個月,上報效益情況的22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7.3%,降幅較一季度縮小14.9個百分點,較上半年縮小3.8個百分點,1—8月降幅收至10.6%,上半年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上升0.4%,7、8月轉為下降;虧損面19.2%,比上半年縮小0.8個百分點。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7個行業利潤增幅比上半年提高或降幅收窄。
上述情況表明,工業經濟運行在中央實施一攬子計劃作用下,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影響,度過了艱難的時期,積極因素不斷增多,總體向好的運行態勢已經明朗。實踐證明,黨中央、國務院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決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確的,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及時的、有力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