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视频深夜福利网站|午夜性春猛交|日日射日日干|av免费提供|另类网站

廣州菱控|歐姆龍(OMR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市場透視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工業裝備制造:脊梁、雞肋與軟肋
http://www.zouyunfu.com
文章來源:《裝備制造》 更新時間:2009-10-30
分享到:
工業裝備制造:脊梁、雞肋與軟肋
    隨著新中國成立60年慶典的來臨,新中國裝備制造業也走過了它的風雨60年。以工業機械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現代中國裝備制造業,盡管在它發展的路上有波折,也有起伏,但總的看來,可以用風雨兼程,成就輝煌來概括。新中國的同齡人們都應該記得,在他們小時候用的是"洋火柴"、"洋油"、"洋肥皂"等等。而經過60年發展的現在,我們都可以驕傲地說,中國的制造能力可以供養全。

    按照中國專家的定義,現代裝備制造業是中國工業經濟的脊梁,是"中國制造"的脊梁,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但是,隨著裝備制造業行業本身的高速發展,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其發展也面臨著產業升級、結構調整、行業重組的要求,淘汰或關閉一些落后產能也是維持行業本身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而這些相對規模較小、落后的產能也逐漸成為裝備制造業向更發展的雞肋。同時,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而這些制約因素也就成為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軟肋。

    脊梁:裝備制造業的安全發展和升級應作為國家戰略

    經濟常識告訴我們,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工業化的產業主體,是國家社會進步與富民強國之本,而裝備制造業正是這一物質基礎的基礎。任何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為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都將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和升級作為國家戰略來對待,高度發達的裝備制造業是實現工業化的必備條件,也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斗,尤其是近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已經成為矚目的制造大國。

    首先,產權關系發生重大變革,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占主體地位的格局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目前,在我國裝備制造業中,國有、民營、三資企業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其中,民營和三資企業在行業中的經營比重不斷加大,增加了市場競爭的活力。

    其次,產業集中度迅速提高。在各級政府的政策扶持、調控和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推動下,以高度專業化分工和規模化生產為特點的產業集聚正在迅速發展,經濟規模快速擴展,已經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

    第三,行業管理與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科技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行業管理基礎性工作得到加強;技術進步成果豐碩;掌握了一大批重大技術裝備的關鍵制造技術。比如,在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項目和電動汽車等專項攻關中取得重要創新成果。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在國內資產整合、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提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強調了裝備制造業的戰略地位。同時,軍工產業作為裝備制造業先進技術的核心,其產業振興規劃與央企重組政策的疊加,將使軍工產業在2009年秋季的整合力度加大。盡管全球性的危機波及國內各個行業,但軍工制造體系的產業化進程卻在2009年逆風飛揚。

    比如,大飛機項目重新啟動,中國建造航母的傳聞,中國軍隊索馬里護航,國產新支線ARJ21-700飛機長途首飛成功,六十年國慶閱兵等等都為中國軍工在今年秋季"亮劍"畫上了精彩的一筆,醞釀已久的軍工改革新政策或將應時而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得到快速發展,其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巨大的國內需求,就是國內的基本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需求;另一個就是國際產業的轉移,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主要是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結果,因為制造業成本中的重要因素是勞動力成本,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目前從全看,主要制造業國家還是美國、日本、德國等,從數量上看中國可以排到第四位。近年來,中國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的增長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增長速度,成為我國大的產業和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雞肋:
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

    雞肋是整個行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但也不是應該淘汰的對象,而是當前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

    盡管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果,但也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薄弱環節,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占整個制造業的比重還不到30%,比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低5%以上,遠低于美國的41.9%、日本的43.6%、德國的46.4%。再從反映中國制造業高水平的中國制造業500強的情況看,2007中國制造業500強中,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數量、銷售收入和利潤分別占整個中國制造業500強總量的21%、25.42%、24.59%。這些數值仍然低于美國、日本、德國的水平。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空間還很大,有待于進一步深化改革并做出相應的結構調整。

    首先,創新能力不強,進而導致進口依賴和出口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也將嚴重制約著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有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出口的迅速增長是建立在大量進口技術裝備和元器件上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三分之二依賴進口。光纖制造裝備、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石油化工裝備的進口依賴程度高,轎車工業裝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市場也有一半以上被進口產品占領。

    其次,我國裝備工業產品出口的質量不高,尤其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產品的出口比例還很低。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品出口約占全國出口總額的40%,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裝備制造業產品的出口也將逐漸步入前列。然而,目前我國裝備工業自主品牌出口所占的比例還不到10%,大部分出口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貿易或以貼牌生產為主的訂單貿易。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品的科技含量低,出口效益不高、結構欠優,使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品在國際分工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在國際市場中也缺乏競爭力強的企業和企業集團。

    第三,產業安全的風險在日益增加,少數行業由于過度開放已開始危及產業安全。比如,近幾年外資收購我國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的勢頭明顯。儀器儀表行業是裝備制造業利用外資和合資項目多的行業之一,加入WTO次年"三資"企業的產值已占全行業60.6%,出貨值占90.14%,而且外方多半要求對控股或獨資,并逐步并購中資企業。工程機械行業的外商直接投資同樣進入新一輪高潮,除一批合資企業外,還有沃爾沃(挖掘機)、利勃海爾(挖掘機)、BHS(混凝土攪拌設備)、日本豐田(叉車)等一批外資企業在我國建立獨資廠生產工程機械,同時還有不少原合資廠的外方股東在增資擴股和買斷獨資。關于這一問題,著名經濟學家高梁已有很多論述,本人在此不再累贅。

    加入WTO之后,中國承接產業轉移與外商直接投資結合日益緊密,以往的通過許可證貿易、合作生產等方式取得核心技術和先進管理方式在今天已很難行得通,產業轉移的獨資化和獨占化傾向明顯。國外壟斷資本的這種產業轉移的目的是想使中國德生產企業保持停留在產業鏈的低端市場,以外資的技術、資本和管理優勢阻止中國企業進入市場。然而,禍兮福所依,在我國政府的正確引導下,產業轉移的結果恰恰令中國企業踏入全球產業鏈的門檻,了中國底蘊深厚的存量技術資源和技術能力,帶動了裝備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了GDP增長與就業的增加。

    經過宏觀產業經濟政策的調整,推動了大產業戰略布局的改革。經過"十五"和"十一五"的努力,裝備制造業中重大技術裝備的生產布局得到了改善:三大動力、一重、二重、上重、保變、西變、特變電工等企業,為適應當今水平的大重型裝備加工、總裝和試驗、發運的要求,已經或正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建成新基地,形成了既能適應國內重點工程運輸要求,又便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北、中、南相對均衡的戰略布局。

    現在,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在"引進來"的同時,開始探索國際化發展的新路,探索解決企業技術來源、國際市場資源整合等戰略性問題,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機床和汽車兩大行業。值得鼓勵的是,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開始把研發中心設在海外,借助國際資源,加快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這反映出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意識在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在提高。
 
    軟肋:
行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軟肋是行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近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在他的報告中,分析了當前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問題:一是資源消耗制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期,對礦產資源、能源消耗急劇增加。如制造業的能耗占全國一次能耗的63%,單位產品的能耗高出國際水平20%至30%。資源和能源不足將制約制造業的發展。

    二是環境制約。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的90%、氮氧化物排放的三分之二來自煤,而電廠還要繼續建,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將要占全球的17.2%。所以,在未來20年制造業的發展,如果單純依靠數量增長,是資源、能源和環境所不能承受的,必須依靠科技進步,采用綠色制造技術,在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的同時,努力降低資源的消耗。

    三是核心專利技術約束。2001年,中國接受海外申請專利37800件,而我們自己到海外申請專利不到2000件,還主要集中在中醫藥和保健品方面,很少涉及高新技術。在制造技術領域,我國的發明專利數只有美國、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另外,我們在引進、消化、吸收及創新中投入不夠。現在,多數工業國家引進消化經費大概是引進項目總經費的3倍,日本在經濟振興期高達10倍。所以,我們一定要加大投入,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堅持自主創新。

    我國裝備制造業落后的核心問題是總體技術水平不高,由于現階段我國裝備制造業和制造業整體一樣,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利潤率低下,難有足夠資金投入研發,以至于某些行業和企業陷入了低成本競爭與產品質量競爭力不高的惡性循環。

    四是勞動生產率和盈利能力相對不高,成套設備生產能力不足。無論在傳統行業,或是在高技術含量的現代制造業中,我國裝備制造業與國外企業相比,利潤水平仍存在巨大差異。從全口徑的制造業比較看,有專家計算出,目前我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大約為發達國家的1/17。出口產品以低端為主,附加值不高,增加值率僅為26%左右,比美國、日本以及德國分別低22%、22%和11%。中國制造業出口的產品也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含量較低的初期產品,而進口的多是高新技術產品。

    目前,大量成套設備不得不依靠進口。由于缺乏具有系統設計、系統集成、系統成套和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制造業企業,導致我國企業大多只具備生產設備部分零件能力,但較少生產成套設備,這使得我國企業在裝備制造業只能賺"小頭",同時也難以逐步創建和擁有自主品牌。比如,目前我國每年制造小轎車過500萬輛,但大部分車型都不是中國設計的,整車設計能力尤其落后。

    《2008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分析報告》認為,雖然我國制造業已經發展到了資金技術密集產業階段,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制造業仍處于大而不強的狀態,核心制造業仍偏弱。裝備制造業是各個工業化或后工業化國家的主導產業,被認為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或稱為"工業之母"。它覆蓋了機械、電子、武器彈藥制造業中生產技資類產品的全部企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在工業化進程中,制造業結構應適度"重型化",提高重型制造業在整個制造業中的比重,特別是提高裝備制造業的比重和技術水平,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裝備。 (作者單位分別為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和北京大學公共經濟管理研究中心)

上一條 上一條:智能電網:看得見的13%節能
下一條 下一條:ABB杯第四屆全國自動化系統工程師論文大賽延期 通告
相關新聞  裝備制造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