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往事并不如煙。
60年彈指一揮間。伴隨著新中國的腳步,我國電氣行業走過了60年的風雨征程。
1998~2009年更是我國電氣行業飛速發展的10余年。我國自主研發出了條導電纜,座太陽能電站、座核電發電站拔地而起,三峽工程收官,城網農網改造、西電東送陸續展開……
值此碩果累累的金秋十月,聯合《中國機械工業年鑒》將電氣行業近10余年的前塵往事收集并整理,以饗讀者。
三峽工程
經歷40余年的民主論證,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通過《關于興建三峽工程決議》,三峽工程終于進入實施階段。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開工儀式在湖北宜昌的中堡村舉行,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在此過程中,我國水利發電設備制造業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10月29日,三峽右岸電站后一臺機組經過72小時試運行,正式投產發電,至此,三峽大壩26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其中左岸電站14臺機組的設計制造以國外企業為主,國內企業參與;右岸電站12臺機組,其中8臺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國產機組。 通過一條“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聯合設計、分包制造”的獨特技術突圍路線,為我國設備制造企業站在“”的技術起點上,也為他們未來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2009年6月30日,三峽電站左右兩岸26臺機組實現了投產以來的全部同時并網發電任務,一舉創下三峽電站出力新高。據悉,截至2009年上半年三峽電站已實現累計發電322.3億千瓦時,歷年累計發電高達3199.9億千瓦時。
核電
1981年,我國座依靠自己力量設計、建造和運營的30萬千瓦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一期工程獲到批準,并與1991年并網發電,結束了我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
1996年,東方電氣集團獲得國家核承壓設備制造資格許可證,依托廣東嶺澳一期100萬千瓦核電站工程,作為法國兩家跨國公司的分包商,參與了蒸汽發生器等8臺核島核承壓關鍵設備、汽輪發電機組靜止及輔助系統設備的制造。在2005年12月開工建設的我國核電技術自主品牌CPR1000示范工程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中,由東方電氣生產制造4號機組反應堆壓力容器的制造成功,標志著我國核電關鍵設備國產化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我國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反應堆廠房環吊等設備均實現國產化,核島主設備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主泵等一批關鍵設備的自主化比例大大提高。
就核電而言,截至2008年底,我國現已建成秦山、嶺澳、大亞灣、田灣等6座核電站,總裝機容量910萬千瓦,約占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3%。近年來,我國逐步加快核電發展步伐,核電建設由積極推進邁向加快發展階段,預計到2020年,全國核電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比例將達到5%,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千瓦。
葛洲壩
葛洲壩水電站是中國長江干流上的座大型水利樞紐,1971年開工,大壩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大壩頂全長2606.5米,大壩高53.8米,控制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總庫容量15.8億立方米。兼顧興利,防洪和通航功能。作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反調節工程,位于三峽大壩下游38千米處,它的成功實踐,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進行了實戰準備。
電站為無調節能力的徑流式水電站,共安裝19臺12.5萬千瓦和2臺17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一期工程于1981年1月4日勝利實現大江截流,同年7月30日二江電廠臺17萬kW機組開始并網發電。二期工程于1982年開始施工,1986年5月31日大江電廠臺機組并網發電,1987年創造了一個電站1年裝機發電6臺的中國記錄,1號船閘及大江航道于1988年8月進行實船通航試驗。1988年12月6日后1臺機組并網發電,整個工程約提前1年建成。
2004年12月27日,國家電網工作會議次提出“建設以特高壓為核心的堅強國家電網”的構想。前后不到20個月,2006年8月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關于晉東南至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項目核準的批復》,正式核準了晉東南經南陽至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該工程起于山西長治,經河南南陽,止于湖北省荊門變電站,聯接華北、華中電網,全長約653.8公里,工程靜態投資56.88億元,動態投資58.57億元。
2009年1月6日,期特高壓交流示范工程項目順利通過通斷電試運行,正式投入商業運行。其中,該示范工程在輸電距離、輸電容量等方面創造多個,其所用關鍵設備大部分由國內重點制造企業承擔研制,填補了國內百萬伏級電壓等級的空白,并使帶動我國電力設備行業的整體技術、生產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按照國家電網公司的規劃,到2010年前后,縱貫南北的特高壓輸電通道將把華北和華中緊密聯系起來。到2020年前后,國家電網特高壓骨干網架將基本形成,國家電網跨區輸送電容量將過2億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20%以上。
抽水蓄能電站
我國自六十年代后期才開始研究抽水蓄能電站的開發,1968年和1973年先后在中國華北地區建成崗南和密云兩座小型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位于廣東省從化市黃竹,總裝機容量4.2萬千瓦的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是我國座大型抽水蓄能電站。該電站以總庫容3.26億立方米的流溪河水庫為調節水庫,電站新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利用大亞灣核電站夜間多余的電力抽水蓄能,白天發電,電站主體工程1990年8月開工,1994年完成。此后,我國加大抽水蓄能電站及設備的研發,截至2008年,我國已建成抽水蓄能電站20座,在建的11座,裝機容量達到1091萬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1.35%。根據初步研究,核電、風電與抽水蓄能電站配套容量比例約為1:0.25。按照2020年建成8600萬千瓦核電和1.5億千瓦風電計算,大約需要建設的抽水蓄能電站容量將過5000萬千瓦。
西電東送
西電東送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之一,在西部開發三大標志性工程中,西電東送投資大,工程量大。從2001~2010年,西電東送項目的總投資在5265億以上(不包括三峽電站)。西電東送在中國版圖上可謂“遍地開花”,同時開工的工程之多是史無前例的,單個工程的規模之大也是罕見的。在我國電力建設史上,如此大規模的電源、電網建設也從未有過。顧名思義,西電東送重點在“送”,要送就要有通道。西電東送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將形成北、中、南三路送電格局。北線由內蒙古、陜西等省(區)向華北電網輸電;中線由四川等省向華中、華東電網輸電;南線由云南、貴州、廣西等。▍^)向華南輸電。西電東送這一偉大工程,為西部省區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將改變東西部能源與經濟不平衡的狀況。對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與其他西部開發戰略的標志性工程相比,西電東送工程大的特點是,它不僅僅是西部的工程,也是東部的工程,充分地體現了黨中央提出的“東西部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的戰略構想。
城網、農網改造
自1998年到現在,國家投資先后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即:農網一期建設與改造工程、農網二期建設與改造工程、縣城地區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
完善農村110kV和35kV電網結構,重點建設10kV及以下工程,優先安排設備陳舊、老化嚴重、危及安全的線路改造,促進農村電網可靠、安全營運、提高經濟效益。
農網改造應堅持“安全、經濟、中等、適用”的原則。
農網改造工程是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通過農網工程建設,改善農村用電條件,實現“一戶一表”,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達到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村消費市場,拉動地區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穩定和兩個文明建設健康發展的目的,意義重大,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
城市電網是國家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城市電網具有重要用戶集中、用電負荷密集的特點。隨著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城市用電負荷陜速增長,特別是與近年來電源建設加快相比,城市電網建設滯后的問題日益凸現。據不完全統計,即使是在電網建設加快的“九五”和“十五”期間,我國電網投資也分別僅占整個電力投資的25.7%和34.7%,這與電源和電網的合理投資比例4:6仍有差距。1998~2000年,國家為進一步拉動內需,出臺了加大基礎建設投資的政策。為了進一步提高供電可靠性和電壓合格率,城市電網建設改造也大規模地在各城市進行。城網改造是一項較大的系統工程,牽涉到城市110kV變電所、城市高壓配電及配電網絡規劃、建設等。
多晶硅
自2006年以來,受市場虛高價格與短期暴利誘惑,我國掀起了一波多晶硅項目的建設高潮,規模與投資堪稱之。
截至今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項目已建、在建或擬建的過50個,投資規模將過1300億元,產能將過23萬噸。其中,已投產和即將投產項目初步統計有20個,這些企業的規劃總生產規模過15萬噸,總投資700多億元。目前,已經投產的規模逼近3萬噸,即將投產的規模近3.5萬噸,這構成中國多晶硅項目大軍的梯隊。
第二梯隊緊隨其后,國內在建項目還有20個,規劃總投資突破600億元,總規模過8.7萬噸;盡管沒有明確的竣工、投產計劃表,但這些項目中,付諸實施的建設規模已經過了3萬噸,總投資逾290億元。
大規模的多晶硅投資,的確解決了我國光伏產業原料嚴重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問題。但另一方面,除極少數企業外,多數項目的技術水平相比國外企業仍然有較大差距,能耗、污染水平偏高,缺乏核心競爭力。
多晶硅,作為新興產業——光伏產業——的基礎生產原料,在8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因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與傳統產業鋼鐵業同時遭到“點名”。
太陽能電站
2007年,兆瓦級太陽能電站在上海崇明試運行,也不過2年的時間,國內太陽能電站等級得到迅速提升。特別是今年,太陽能建設更被提上日程,敦煌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引起各界關注便足以證明。
而如今,國慶節前夕,我國個10兆瓦級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中節能尚德石嘴山50兆瓦太陽能光伏電站一期10兆瓦項目,已實現并網投產。
如今光伏發電在歷經上原材料、上網等一系列問題后,價格惟恐將成為太陽能全國推廣的后一個瓶頸。掃除這個障礙,太陽能規模推廣必將指日可待。
新能源企業上市
2005年12月14日,無錫尚德以20.35美元的高價成功叩響了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大門,更令人驚喜的是當天該股股價表現強勁,飆升了40%。
“環保節能產業需要政府大力補貼和扶持,是不會賺錢的!遍L久以來在國人心中對新能源產業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印象。而無錫尚德以太陽能產業造就的首富神話,則讓人們大跌眼鏡:原來節能環保產業是可以賺大錢的,一個束縛人們許久的悖論被打破了。
隨后,有關新能源企業上市的捷報更是接踵而至。在無錫尚德成功登陸紐交所半年之后,天威英利隨即也實現上市,不甘示弱的風電企業更在躍躍欲試,以金風科技為代表的企業登錄深交所……
一系列大動作無一不在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中國的新能源企業已經通過資本市場活躍的股市謀求商機。
導電纜
導電纜的優越性讓市場很那抗拒它的魅力:損耗低,損耗不足常規電纜的十分之一;容量大,電流輸送能力是常規電纜的3~5倍;節約金屬和緣材料,1公斤導電纜能完成77公斤普通電纜的傳導量。
根據電線電纜行業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10千伏及以上交聯聚乙烯緣電力電纜的年需求量約為10萬公里,假如其總量的5%被高溫導電纜所取代,則高溫導電纜在我國每年的需求總量將會達到5000公里,導電纜在電網上大面積地應用,電壓不用升得太高,損耗可以大大減小,將根本解決“西電東送”等長距離大容量送電問題。
國內來看,2004年,云電英納承擔了中國個導電纜項目的制造任務;2007年,由中科院牽頭、甘肅長通和河北寶豐制造的75米長導電纜已通過了863項目專家組的驗收;永鼎股份的高溫導材料項目已被列入吳江市“十一五”重大項目專項規劃……導電纜已成為線纜領域繼光纖光纜之后的又一塊大蛋糕。
風電設備發展
1989年,金風科技引進13臺丹麥BONUS公司150kW風力發電機組,建成當時國內同時也是亞洲大的達坂城風力發電場,由此正式拉開了我國風電事業的序幕。
今年10月華創風能有限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首臺3.0.兆瓦雙饋風力發電機組也已實現成功下線——我國的風力發電機組等級也由150kW發展至3.0MW。
從引進技術至開發核心技術,我國的風點設備產業實現了質的飛躍。
今年中國臺、同時也是亞洲臺海上風機日前在東海大橋畔安裝成功,這也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已經正式邁開步伐。
而從技術上將,無論是雙饋式風力發電機,還是直驅永磁技術,我國企業已經基本實現了自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