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视频深夜福利网站|午夜性春猛交|日日射日日干|av免费提供|另类网站

廣州菱控|歐姆龍(OMR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中國裝備制造業海外市場逆勢上揚再現惡性競爭
http://www.zouyunfu.com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更新時間:2009-12-14
分享到:
中國裝備制造業海外市場逆勢上揚再現惡性競爭

    編者語:由于部分企業手中訂單嚴重縮水,一些裝備制造企業為自保紛紛上馬新項目,這種產能混戰局面極可能讓本已受危機影響的中國裝備行業雪上加霜。同時,有的企業以低于成本價進行惡性競爭,使中國裝備業在海外市場爭奪中自相殘殺。

    中國裝備制造業正一窩蜂涌向海外

    中國重型裝備海外市場逆勢上揚

  當記者來到齊齊哈爾重型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采訪的時候,法國A LST O M公司一行四人,也正在這家公司考察重型臥式機床,他們有意購買一臺8.5米的數控立式車銑加工中心,還有一臺數控龍門鏜銑床。

  總經理石志民說,今年6月份,公司剛與意大利的企業簽訂了4臺機床的出口合同,而巴西、印度等國的公司也都來與企業洽談重型機床的采購事宜。

  記者近日在黑龍江、遼寧、上海等省市的部分重型裝備制造企業調研采訪中了解到,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一些重型裝備企業新增訂單量總體下降,但其海外市場份額卻不降反升。

  部分重型裝備企業海外市場份額不降反升

  與齊重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相隔不遠的齊二機床,也感受到金融危機后海外市場對重型裝備需求的這種積極信號。齊齊哈爾二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躍宏告訴記者,金融危機發生后,重型機床市場雖然有回落,但海外市場卻呈現上升勢頭。

  “今年前9個月,企業出口到韓國的重型數控立式機床已達到40多臺,現在手里的合同總量也有50多臺,而去年我們出口到韓國的機床是20多臺,前年出口量為零。”王躍宏透露,去年齊二機床出口545萬美元,今年1-8月出口猛升到1140萬美元,現在企業正在開發南美市場。

  北方重工沈重集團副書記劉義介紹說,金融危機后北方重工的出口量不降反升,今年前7個月,企業的新增出口訂單是3.1億美元,同比增長一倍,預計全年完成出口創匯3億美元,增長220%。

  上海振華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的重型裝備以出口為主,今年其海外訂單仍然保持上升勢頭。今年2月,鐵礦石供應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與上海振華重工簽署近8000萬美元的訂購合同;3月,上海振華重工又與法國G M P公司簽訂8臺大型岸邊集裝箱起重機采購合同,總價值約7000萬美元;其后,上海振華重工獲得伊朗的22億美元海工裝備采購合約。

  三大因素助推中國裝備業進軍海外

  中國重型裝備業海外市場的逆勢上揚,是金融危機前后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主要有以下三大因素促成上述變化:

  一是中等發達國家和中東地區對重型裝備的需求量增加。裝備工業國際需求的減少,主要是歐美等國需求減少,這些國家本來對中國重型裝備需求量的增長潛力就不大。而巴西、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國家,因其建設、開采等需要,對重型裝備的部分需求為剛性需求,訂單量反而在增加。

  這些國家多為中端市場,對中國裝備需求量的上升有多種因素:1.政治因素。如上海振華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與伊朗簽訂的22億美元大訂單,就是在伊朗受到美國等國家制裁的背景下促成的。伊朗采購海工裝備的是歐美的行業龍頭,但是因為受制裁,采購受到限制,而振華重工的產品質量和企業信譽也得到了伊朗客戶的認可,因此爭取到了今年全球大的海外訂單。又如,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與伊朗簽訂的6艘船訂單,也是在國家戰略的前提下達成的。2 .建設需求。記者采訪了解到,今年,江蘇熔盛重工與巴西簽訂了4艘礦砂船訂單,就是因為巴西有新開采的礦山,需要大量的砂船運輸,但是此前又沒有開展過這類項目,因此亟須大量的新船。

  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建國向記者分析了中東市場青睞中國重型裝備的原因。在中東市場,西方主流品牌的掌控能力相對較弱,中國產品進入市場的難度相對容易“首先,中東市場等屬于中端市場,產品價格方面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加上他們對中國產品的品質和質量有一定的信任度,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比產品遠銷低端市場的利潤要高。其次,產品銷往中端市場,造成的貿易摩擦比較少,貿易環境相對較好。”徐建國說。

  二是中國裝備業海外知名度顯著提升。王躍宏說,中國重型裝備業從上世紀末的低谷時期,經過十年發展已突飛猛進。過去一提重型機床就是意大利、德國和日本,但現在中國重型裝備的認可度已顯著提高。“我們的產品性價比高,國外對中國重型產品的信任度也增加。比如說,我們2007年訂貨、2008年交貨,賣給印度大發電公司的T K 6920型數控落地銑鏜床,當時競爭對手有意大利珀爾瑪公司、捷克斯克達公司,我們的價格只比對方低5000美元,成交價格1500萬元人民幣。”

  三是金融危機讓中國重型裝備的價格優勢更加顯現。金融危機讓各國企業的購買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裝備的價格優勢更為明顯。“在資金緊缺時,價格優勢的砝碼就顯得更重了。”北方重工沈重集團副書記劉義說,北方重工與巴西淡水河谷今年談成的一筆大合同,競標成功主要還是靠價格,因為北方重工相關產品價格比國際價格低20%-30%。

  產能混戰殃及海外 惡性競爭再度出現

  產能擴張 裝備業競爭加劇

  “裝備業市場招標越來越混亂,今年年初,我們一臺T K 6926數控落地銑鏜床,在海外報價1200萬元,居然國內一家企業比我們報價低500萬元,明顯是低于成本的惡性競爭,逼得我們壓低了100多萬元,后以1100萬元成交。”齊齊哈爾第二機床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工程師王躍宏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由于部分企業手中訂單嚴重縮水,一些企業為自保紛紛上馬新項目,這種產能混戰局面極可能讓本已受危機影響的中國裝備行業雪上加霜。同時,有的企業以低于成本價進行惡性競爭,使中國裝備業在海外市場爭奪中自相殘殺。

  對上述現象,王躍宏感觸頗深。“由于今年重型機床需求量不降反升,許多企業就開始要上重型機床了,不僅沈陽機床、大連機床要上重型機床,南方有家民營企業也投了35億元搞重型機床。今年國家集中力量搞基礎設施建設,但這么大規模的投資不可能年年都有,等到這些企業上馬了新的重型機床,估計那時重型機床的市場早已變化了。到時重型機床的形勢可能就與現在天壤之別了。”

  齊重數控石志民說:“頭幾年各地拼命上水電,2007年和2008年企業有干不完的單子,這兩年內我國各地就上了300多家新機床企業。就重型機床來說,過去只有老九家,現在上了新九家,聽說還有要上的,就這個狀態,明年上半年重型機床的市場也不行了,到時該怎么辦?”

  由于市場秩序混亂,有些在某一行業中已有比較優勢產品的企業,也不敢專心于一個優勢產品,而希望自己能“腳踏幾只船”。記者在東北不少裝備制造企業采訪時發現,不少企業負責人在分析未來企業發展定位時,都熱衷于企業并不熟悉的項目。

  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介紹,今年1-8月,中國機械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778億元,同比增長40.38%,增幅大大高于同期全國制造業(27.3%),也比上年全年機械工業38%的增幅有所上升。他認為,如此巨額的投資,如此高的增幅,極易造成產能過度擴張而加劇供過于求的矛盾。目前在汽車、大型水壓機、輸變電設備、風電設備、工程機械等熱門產品領域風險正在積聚。

  訂單縮水 明年情況堪憂

  企業擴產沖動很大程度上源于金融危機影響

  由于國家投巨資拉動基礎設施建設等原因,今年國內重型機床的需求量不降反升,這對像齊重數控和齊齊哈爾二機床這些以生產重型機床為主的企業相對有利,而像沈陽機床集團一樣以普通中小型數控機床生產為主的企業,受危機的影響更加明顯。記者在沈陽機床集團采訪時了解到,從去年10月份,沈陽機床的訂單量就開始銳減,而今年1月份進入谷底,今年一季度的銷售收入僅相當于往年一個月的水平,3月份開始恢復,4月份環比開始增長,7、8月份基本恢復正常。但對企業明年的影響已難以避免。

  受影響的不僅是機床行業。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鄧長輝告訴記者,雖然今年上半年企業銷售收入和產量增長10%,但訂單在不斷減少,到今年9月份同比減少20%。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雖然各家企業都在抱怨對手盲目擴張產能,但他們并不希望國家過多用行政性手段來降產能,而認為國家應該多提供相關產業預警,靠信貸或環保政策來規范市場競爭秩序,以避免影響行業信心。

  海外并購遇良機 但應避免一窩蜂

  國外裝備企業受危機重創海外并購現良機

  金融危機給國外許多裝備企業造成重創,紛紛寄希望從龐大的中國市場尋求轉機,這使中國企業通過與國外合作獲取先進技術成為可能。

  齊齊哈爾第二機床集團董事長曲波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受金融危機影響,今年以來一批歐美制造企業經營陷入了困境,其中包括德國、美國等一些老牌家族性制造企業,這些企業多擁有技術和專利。為了維持企業的發展,他們寄希望于龐大的中國市場,主動尋求與中國制造企業合資合作的途徑,有的甚至甘愿“出賣”給中國企業。而在金融風暴之前,中國企業很少有機會買到這樣的技術和專利。

  曲波透露,齊二機床正在與一家德國企業進行并購洽談,這家德國企業有的科研中心,同時擁有全球好的技術。“金融風暴在制造業發達的歐美地區形成了難得的‘價值洼地’,資產價格不高,技術管制相對寬松,正是海外并購的良機。”

  近年來一直與海外企業進行并購洽談的齊重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石志民說,金融危機發生后,他們明顯感到外方技術輸出的態度開始轉變,同意降低技術輸出條件,將先進的產品拿到中國生產銷售,并通過合資實現本土化生產。

  采訪中,北方重工集團、沈陽鼓風廠等多家企業均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導致機械裝備需求減少的背景下,傳統制造業強國的企業遭受重挫,他們寄希望于巨大的中國市場,紛紛減低技術輸出條件。這將使我國裝備產品技術上獲得大幅提升,同時有利于培養自己的技術人才。

上一條 上一條:GE稱中國主動減排創造巨大商機
下一條 下一條:西門子PCS 7的中國新臺階
相關新聞  裝備制造   數控機床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