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全球風電葉片主要供應商之一丹麥艾爾姆公司在河北秦皇島的風電葉片生產基地一期項目日前正式投產。有分析人士預測,外資巨頭在中國市場的加速拓展,或將改變國內風電葉片市場格局。
外資巨頭加速圈地
1月11日,記者從艾爾姆玻璃纖維制品(天津)有限公司了解到,經過近8個月的緊張建設,總投資3.04億元的秦皇島艾爾姆風電葉片生產基地一期項目于日前正式投產,生產的首批40米長風電葉片已成功發往甘肅瓜洲龍源風電場。
據介紹,秦皇島艾爾姆風電葉片項目由當今風電葉片的主要供應商之一丹麥艾爾姆公司投資興建。艾爾姆公司生產的產品現已占據風電葉片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秦皇島艾爾姆風電葉片項目,共分三期建設,完全建成后,可同時生產40米到60米長的風電葉片,年產量達800套大型風電葉片,年產值將過10億元。
艾爾姆玻璃纖維制品(秦皇島)有限公司工廠總監楊業軍表示,葉片是風力發電機的核心部件,造價約占整個設備的1/4到1/3。盡管全球金融危機給各個行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受國家擴大內需政策拉動,風電產品依然供不應求。未來幾年國內計劃新裝風力發電機組過300萬千瓦,這給葉片廠商提供了巨大的商機。
除艾爾姆外,丹麥維斯塔斯、西班牙歌美颯等外資巨頭也紛紛在中國市場加速拓展風電葉片業務。
德國西門子2009年追加在中國投資1.5億歐元,旨在擴展其可替代能源的生產規模,其中6400萬歐元用于建設西門子風力發電葉片(上海)有限公司,按照計劃,將于今年下半年投入運營。
國內企業漸成氣候
“過去,風電葉片確實比較緊缺。但風電產業發展很快,這一狀況早已改變。一兩年前,或許還會考慮對風電葉片行業給予扶持,但現在風電葉片企業已經呈現遍地開花之勢。”一行業主管部門的內部人士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
說到國內葉片企業,就不能不提中航惠騰風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航惠騰”)。它是國內風輪葉片種類全、產能大的專業化葉片供應商,連續多年保持國內市場30%以上的占有率。中航惠騰市場規劃部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國內風電葉片市場70%以上的份額為國內品牌占有。市場占有率比較靠前的國內企業有中航惠騰、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材科技”)、連云港中復連眾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復連眾”)等。
記者從國家環保部網站查詢到,對中航惠騰進行上市前環保核查公示,公示期從1月12日至1月21日。這意味中航惠騰離登陸資本市場已經越來越近。根據環保部網站公布的中航惠騰《上市環保核查總報告》,公司擬募集資金投入主業項目,包括年產200萬千瓦的風輪葉片建設項目(即惠騰四期項目)、年產800套風輪葉片的生產線項目(即酒泉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年產300萬千瓦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風輪葉片制造出口基地建設項目(即秦皇島項目),和3.0兆瓦及其以上的大功率風輪葉片研發項目,共計擬投資8.13億元。
除了中航惠騰的迅速成長外,中復連眾連云港葉片工廠已經成為全球單廠產能高的葉片基地。中材科技也在積極研制兆瓦級大功率風電葉片,試圖搶占技術制高點。
集中化趨勢逐漸顯現
國金證券的分析師告訴記者,在風電的主要零部件當中,葉片的門檻相對較低,由于過去幾年供需偏緊、盈利較好,導致諸多企業進入葉片生產領域,除了整機廠自建的葉片廠之外,新進入的企業如雨后春筍,根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40家以上。隨著供需緊張形勢的緩解,葉片行業將經歷從紛亂到寡頭、從短缺到均衡、從暴利到薄利的過程,市場將形成數個1000套以上規模的寡頭。今年將是風電葉片行業洗牌與集中度提高的開始。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的葉片行業競爭格局要求廠商規模擴大、成本降低、在技術上保持一定優勢。有規模、有技術基礎、成本控制能力好,才能笑到后。就成本控制而言,運輸成本是風電葉片成本的一大塊。葉片廠不僅需要進行規模化量產,還要將生產場地盡可能接近風能市場以減少龐大的運輸開支。
國內一家著名的風電整機制造企業的副總告訴記者,選擇什么樣的葉片,首先要考慮技術是否匹配的問題。他坦言,國內品牌的葉片與國外品牌的葉片相比雖然還存在一定技術差距,但差距已越來越小。“實際上,國內不少風電葉片企業都是引進國外技術的基礎上,使工藝再細化。”他說。
據了解,基礎材料也是始終困擾國內風電葉片企業的一塊心病。材料國產化是葉片成本下降的重要推動力。由于葉片是風力發電機組的關鍵核心部件,約占其總成本的1/4到1/3,因此有效控制風輪葉片的制造成本也是降低風力發電機組總造價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我國制造兆瓦級風輪葉片所用的關鍵結構材料大部分依賴進口,譬如葉片所用的樹脂和PVC國產化程度較低,嚴重制約了我國風電葉片制造行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