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氣制造企業大多采用引進消化吸收為主的技術路線。雖然再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但先進技術研究起步較晚。
我國電氣企業前瞻性意識不足,那么,與國際企業相比,我國電氣企業的不足表現在哪里? 專家認為,與德國等處于“集團”的企業相比,我國電氣企業仍有很大提升空間。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企業現有結構不適應全球化競爭格局,前瞻性技術研究不足。 集團董事長王計在今年兩會期間總結東方電氣的競爭優勢時,提到了性價比優勢、人力成本優勢。但也提到了不足——仍然需要不斷研發,不斷提高管理水平,不斷創新。王計說: “只有這樣,再經過一長段時間的跑步,中國制造 企業才有可能達到與企業競爭的能 力。”
王計分析,由于國內產業結構布局原因,中國 企業在成立時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為主要目的,以 生產制造為主;而出口形式則主要是買方、賣方信 貸及許可證貿易,海外總承包、設備成套能力相對 不足。出口產品單一、出口形式單一,這意味著不 利于我國電氣企業進一步“走出去”。
另外,我國電氣制造企業大多采用引進消化吸 收為主的技術路線。雖然再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 力有了顯著提高,但先進技術研究起步較晚,發展 時間短,前瞻性技術研究不足。
王計認為,無論是企業現有結構調整,還是前 瞻性技術研究,都涉及整個產業結構的轉變。這意 味著單靠企業努力是不行的,政府應加強協調與管 理,加速推動電氣制造企業在結構調整、基礎研究 等方面的進步。 要推動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擴展, 意味著要聯合各方力量,塑造產業集群。這就要根 據電氣產品上下游配套關系,加快結構調整、企業 聯合和產業重組,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塑造產 業集群優勢,實現科研、設計、制造、成套服務、金融和工程施工一體化。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和大型企業集團。與此同時, 應積極尋求與國外公司合作,借鑒和利用跨國公司 成熟的銷售渠道和經營模式,憑借國內企業的優 勢,形成利益共同體,擴大“走出去”的途徑。
另外,推動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擴展,組建 產業共性技術研究機構是重中之重。重組和整合 國內電氣產品領域現有資源,組建若干個電氣產 品制造產業共性技術國家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 究中心,重點開展產業原創性技術、共性技術及戰 略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形成一支高水平、精干的研 究隊伍。政府應努力搭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共性 技術研發平臺,重點開展產業共性和前瞻性技術及 戰略性關鍵技術的研發,打破目前存在的技術不能 共享,各企業獨自為戰的局面。實現資源和成果共 享,為打造能夠與跨國公司一爭高下的中國企業集 團創造條件、奠定基礎,創造提升我國電氣產業整 體創新能力。
“2010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 年。關鍵一條,就是要掌握核心技術。有了核心技術,我們才能經得起風浪的沖擊;有了核心技術, 我們才能在轉變中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有了核心 技術,中國這艘巨輪就能產生無盡的動力。” 王計 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