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前30年還是后30年,中國幾代國家領導人,為民族工業尤其是裝備工業體系方面的布局、趕和跨越,傾注了大量心血,奠定了國家強盛的根基。
9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國慶閱兵總指揮房峰輝中將充滿自豪地表示,60周年國慶閱兵將展示的52型主要裝備全部都是我國自行生產的國產裝備,其信息化程度都比較高,并且大部分是參閱。其中包括預警機、新一代戰車、新型雷達、無人機和衛星通信等先進的信息化裝備。
作為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偉大成就的集中展示,建國60周年的國慶閱兵,國內外矚目。中央軍委委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梁光烈透露,"屆時,數十個徒步和裝備方隊、上百架飛機、數百件新型主戰裝備,將通過天安門接受檢閱。""這些裝備都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其中大多是新型主戰裝備。"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軍陸軍裝備大多是從敵人手中繳獲的'雜牌',海、空軍裝備數量很少,性能也很落后。現在,我們在天上有軍事衛星、先進戰機,地面有新型主戰坦克、各種火炮、導彈,海上有先進艦艇、潛艇,三代主戰坦克、殲10飛機、預警機、巡航導彈、新型驅逐艦和新型戰略核導彈等高新技術裝備已在一些部隊列裝。可以說西方發達國家軍隊擁有的各類裝備,我軍基本都有了,而且不少裝備的性能達到或接近先進水平。"
與中國閱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每年的1月26日,期待"大國崛起"的印度首都新德里國王大道上都會舉行"共和日"閱兵儀式,而展示新型武器和先進的技術裝備是印度國慶閱兵的焦點。2009年1月26日,在印度第54個共和國日,該國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和游行。期間,印度三軍的新式武器紛紛亮相新德里市中心的國王大道,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印度的國慶閱兵非常開放,簡直就是個國際裝備展:"美洲虎"軍用直升機、"米格"戰機、俄制坦克等應有盡有。稱雄印度洋的海軍方隊抬出了一艘"潛艇"--印度斥35億美金向法國購買的"鯽魚"級柴電潛艇模型。據悉,現在印度軍隊80%的主要武器裝備來自俄羅斯,包括先進的坦克、驅逐艦和潛艇、"蘇"式殲擊機和強擊機。
著名軍事評論家張召忠少將表示,印度自制的裝備出來以后,總是有負面效應。比方說自行研制的裝備性能不好,研制的槍打不響,研制的潛艇沒動力,研制的坦克裝備不了,研制的飛機上不了天等。張召忠甚至開玩笑說,印度號稱自己搞的第三代坦克--"阿瓊"坦克研制了將近30年,"阿瓊"坦克要真開到印度閱兵的國王大道上來,有可能就跑偏,甚至有可能自動熄火。
今年7月26日印度首艘國產核潛艇"殲敵"號高調下水,讓整個印度歡呼"印度已加入核潛艇俱樂部"。但是一位印度核科學家隨后卻潑了一盆冷水,稱該核潛艇既沒有裝上核反應堆,也沒有配備武器系統,只是一個浮在水里的"空殼子"。
"阿瓊"坦克和"殲敵"號核潛艇的尷尬在印度并不孤獨,印度國內其他大型武器研制項目,譬如輕型戰斗機,在發展中也存在類似問題,經過十幾甚至幾十年的努力依然不能安全上天。這說明了整體裝備工業的基礎在武器研制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國防裝備的發展需要堅實的基礎性技術儲備,更需要機械制造水平的提升以形成強大裝備工業體系等方面的支撐。如果這兩項關鍵問題不能解決,任何國防裝備國產化的策略都將是空談。舉例來說,制造米格-21殲擊機(中國產品為殲-7殲擊機)的噴氣發動機要求發動機制造工廠具備3微米級精度的金屬處理技術,中國好的工廠直到1979年才掌握如此精密的制造工藝。
印度與中國在基礎性技術儲備和機械工業體系方面的差距,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而是多年國家工業發展布局的結果。這個差距,甚至可以說早在20世紀50年代兩個國家建國初期的工業布局中就已經形成。中國幾代國家領導,在民族工業特別是裝備工業的布局方面傾注了心血,為國家綜合實力在新時代的突飛猛進,奠定了基礎。
站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這個新的節點上回望歷史,一個基本的事實是,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國家的振興和國防工業的發展,有賴于基礎工業的持續趕以及整體工業水平的不斷提升。
大布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后,解放軍的裝備仍以繳獲的大量美制、日制等"萬國牌"武器為主。建國大閱兵中亮相的解放軍重型裝備,無論是天上飛的"野馬"式戰斗機,還是地上跑的"九七"式坦克,都難以找到"中國造"的影子。
當時,毛澤東常常把這樣一句話掛在嘴邊:"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建國之初,國家將接管的國民黨時期的軍工廠與解放區的軍工廠合并,一部分劃歸民用工業部門,一部分留作軍用,共整合軍工企業76個。這些軍工企業技術落后、專業不全,完全不具備研制生產急需的飛機、艦艇、大炮、坦克等武器裝備能力。而在中央決策層的意識里,要使國家真正實現獨立、富強,必須迅速地建立起比較完整的、自成體系的工業結構。
對于中國工業體系的發展,毛澤東于1944年在延安同美軍觀察組成員謝韋思談話時,曾經設想中美兩國經濟合作。他認為:中國的工業化只能通過自由企業和在外國資本幫助之下才能做到;中國可以為美國提供"投資場所"和重工業產品的"出口市場",并以工業原料和農產品作為美國投資和貿易的"補償"。
但是,歷史的發展總是難遂人愿。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對華采取敵視政策,外交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政治上顛覆。當時,新中國微不足道的工業基礎、技術力量、管理水平都極其低下,要在短時間內實現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爭取外國的援助是關鍵。
1949年12月6日,毛澤東登上北上的專列,前往莫斯科。毛澤東此行目的主要是商討中蘇友好同盟問題、蘇聯對華貸款以及兩國貿易問題等。1950年2月,中蘇兩項協議簽定。根據協議,蘇聯將幫助中國進行現代工業項目建設,在幫助中國建設的項目中,機械和軍工占了很大比重。
1952年初,中央決定成立了由周恩來、陳云、薄一波、李富春、聶榮臻、宋劭文6人組成的領導小組(1954年改為陳云、高崗、李富春、鄧小平、鄧子恢、習仲勛等為主的8人小組),組織領導"一五"計劃的編制工作。中央書記處連續召開多次會議,研究了中國工業化建設的方針,確定以建設重工業基礎為五年計劃的中心環節。同時,根據中國與蘇聯協商,援建的中心環節定位于重工業,特別是鋼鐵、煤、電力、石油、機器制造、飛機、坦克、拖拉機、車輛制造、兵器工業、有色金屬、基礎化學工業等。
蘇聯援助中國的"156項"是新中國的次工業大布局。從1953到1957年,中國實施了個國民經濟5年計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工業化初步基礎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工業項目,使中國以能源、機械、原材料、軍工為主要內容的重工業在近現代化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以這些項目為核心,以另外900余個大中型項目為重點,中國初步形成了相對獨立完備工業體系的雛形。
"'156項'建設是新中國通過利用國外資金、技術和設備開展的大規模工業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長董志凱表示,"在資本主義封鎖的嚴峻環境中,蘇聯、東歐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設備使中國突破了封鎖,獲得了20世紀40年代的技術和設備;這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蘇聯的低利貸款也使資金極端短絀的新中國減少了利息負擔,項目確立與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董志凱介紹,在蘇聯幫助建設的項目當中,基礎機械工業和國防工業占了很大比重。在后完成的150項工程中,基礎機械工業有24項,軍事工業有44項。兩者合計為68項,占后完成項目量的45.33%。除了蘇聯援助的項目外,還有民主德國幫助設計的2個項目和引進捷克斯洛伐克制造技術設計的上海三大動力設備廠(上海電氣)。
這些項目建設,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目前中國許多重要裝備制造企業的基礎。這些企業有:哈電集團、一汽集團、沈陽機床、哈量、武重、洛拖、洛軸、中國石油裝備、西電集團、中信重工、中國一重、湘潭電機、中國北車(長春客車廠)、上海電氣等。
蘇聯援建的軍工項目范圍涵蓋了戰斗機、坦克、火炮、輕型艦艇等關鍵性武器,而且不僅僅涉及武器組裝,從上游的材料制造到下游的零件加工都向中國提供了配套設備和技術,并有大批專家手把手指導。包括航空部12項、電子部10項、兵器部17項、航天部2項、船舶公司3項等,形成了中國目前幾家重要軍工集團的發展基礎。
在"一五"時期,除上述蘇聯援建和民主德國幫助設計的26個項目外,中國還自力建設了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重大項目47個。以發展冶金設備、發電設備、運輸機械、金屬切削機床為重點,適當發展電機、電器、電材、煉油化工設備和農業機械。
一系列重大項目的建設投產,使新中國的機械裝備工業從無到有地建立了飛機、電子、導彈、艦船、坦克、汽車、拖拉機、發電設備、石油化工設備、冶金礦山設備、工程機械等制造業,擴大和加強了機床工具、機車車輛和造船工業。主要產品產量比1952年分別增長幾倍到幾十倍,奠定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基礎。國民經濟建設所需設備的自給率也大為提高,"一五"時期國家建設所需設備的國內自給率為60%以上。
董志凱表示,以"156項"為重點的工業項目建設在我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工業的落后面貌,使我國初步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為此后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延伸和拓展
1960年,蘇聯毀約停援后,中國裝備工業的發展進入了以消化和吸收蘇聯技術為主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國產化階段。其間,從1964年開始正式提出和推行"三線建設",這構成了中國戰略工業布局的延伸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