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彈指一揮間。
60年,是一個寶庫。打開這個寶庫,展現在面前的是:60年,演繹了一個驚人的變遷。這個驚人的變遷,包括兩個偉大轉變:
一是中國實現了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偉大轉變。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初步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發展基礎;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30年,實現了中國工業化的加速發展。中國工業的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F代工業體系形成,人口多的農業大國已經成為矚目的工業大國。
二是中國工業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的偉大轉變。一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開始形成,一個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競爭發展的新格局開始形成,中國工業經濟的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按工業總產值計算,2006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民營工業企業和"三資"工業企業,分別占比31.2%、37.2%和31.6%,已經"三分天下",經歷了市場競爭洗禮后的中國工業,無論是在體制上還是在機制上,都更加市場化了。60年來,中國工業的增長壯大和結構變化,走過了發達國家200-300年的歷史,稱得上是歷史性的巨變。
截至2008年,中國工業產品產量居位的已有210種;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中,國產機組已達80%以上。其中,國產100萬千瓦臨界火電機組、國產75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已投入運行;年產千萬噸級大型煉油廠設備,國產化率達90%;日產4000噸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60萬噸乙烯、30萬噸級合成氨、百萬噸級鉀肥等一大批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實現自主化。
60年,是一個寶庫。打開這個寶庫,有許許多多的經驗,可以溫故而知新。
一是裝備制造業永遠是整個工業的脊梁。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裝備制造業,成為工業強國是不可能的。解放初期有所謂"一黑一白"之說,所謂"一黑",指的是煤炭;所謂"一白",指的是糧食。后來,又有所謂"朝陽工業和夕陽工業"之爭。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贊成所謂裝備制造業是夕陽工業的觀點,裝備制造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隨著經濟的越來越發展,裝備制造業的這種重要地位,也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二是國家對裝備制造業是非常重視的。建國初期工業的底子是"破爛攤子",裝備制造業幾乎是空白,是一窮二白的狀況。區別于其他國家輕紡工業起步的工業化模式,中國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化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常規道路。1952年8月,周恩來率領陳云、李富春及政務院各部委領導人參加的中國政府代表團抵達莫斯科,就"一五"計劃中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舉行談判。談判談了半年多,先是周總理談;周總理回國后,李富春又接著談。直到次年5月,兩國政府才簽署了有關協議。因為計劃公布前蘇聯援建"156項工程"在先,所以雖然后正式實施的項目為150個,但仍稱為"156項工程"。在"156項工程"中,"一五"時期開工了147個項目,其中煤炭25項,石油2項,電力25項,鋼鐵7項,有色11項,化工7項,機械24項,輕工1項,醫藥2項,軍工43項。而軍工中的43個項目,包括航空12項,兵工16項和船舶3項,這些項目從大行業來說,也都屬于裝備制造業。把機械的24項和軍工的項目加起來,整個裝備制造業占了大頭。就拿機械的24項來說,國家投資的都是一些很大的項目--長春汽車廠、哈爾濱鍋爐廠、沈陽機床廠、哈爾濱量具刃具廠、沈陽電纜廠、哈爾濱儀表廠、哈爾濱汽輪機廠、沈陽第二機床廠、武漢重型機床廠、洛陽拖拉機廠、蘭州石油機械廠、西安高壓電磁廠、西安開關整流器廠、西安緣材料廠、西安電力電容器廠、洛陽礦山機械廠、哈爾濱電機廠汽輪發電機車間、富拉爾機重機廠、哈爾濱炭刷廠、哈爾濱滾珠軸承廠、湘潭船用電機廠、蘭州煉油化工機械廠等一大批大型企業榜上有名。對這樣一大批大型企業的重點投資,顯示了什么?顯示了從一開始,國家對包括電氣工業在內的裝備制造業就是非常重視的。
三是如果沒有的對外開放,中國裝備制造業不可能達到今天這個水平。有數據顯示,我國機械制造業工業增加值2007年為18000億元,是1978年的180多倍,年均增長為19.6%;對外貿易出口額2007年為1929億美元,是1978年的739倍,年均增長25.9%。在常規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港口裝卸機械、水泥成套設備等領域,我國已走在前列。發電設備產量2007年為12991萬千瓦,是1978年的27倍;數控機床產量2007年為12.33萬臺,是1978年的210多倍。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機械產品國內市場自給率不到60%,2008年自給率已經過80%。其中,百萬千瓦級臨界火電機組、大型風電設備、太陽能發電設備、特高壓輸電設備、1.5萬噸水壓機、2130冷連軋聯合機組、12000米特深井石油鉆機、55立方米大型露天礦用挖掘機、五軸聯動車銑復合加工中心、重型曲軸加工機床、高速動車組、城市軌道交通設備等一大批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化水平顯著提高,我國已經成為裝備制造業大國。
60年,是一個寶庫。打開這個寶庫,不難發現一些可以稱之為教訓的東西,值得認真總結。
例如,產品質量問題;再例如,環境保護問題;又例如,首臺首套問題;還例如,落后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淘汰緩慢問題。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兩會"前夕,242家轉制行業科研院所的院士聯名上書國務院,建議國家盡快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專門研究行業發展中重大的、關鍵的共性技術,為應對國際巨頭的競爭提供技術支持。但千呼萬喚"不"出來的工業技術研究院,至今還停留在院士們的建議書上。有專家表示,我國已經成為裝備制造業大國,但還沒有成為裝備制造業強國。特別需要關注的,在新公布的500強新榜單中,中國內地企業達到了創紀錄的34家,而10年前僅6家。盡管在中國內地34家上榜企業中,工業企業占了半壁江山,但這些上榜企業大多是一些資源類和原材料類企業,很難見到裝備制造企業的身影。這種狀況表明,即使在今天,中國也還沒有出現像"西門子"、"通用電氣"等擁有國際競爭力的級制造企業。
60年,既意味著一個甲子的結束,又是一個新的輪回的開始,更是與時俱進新的騰飛的起點。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60年,僅僅是萬里長征剛剛走完了步。 (文/ 阿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