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视频深夜福利网站|午夜性春猛交|日日射日日干|av免费提供|另类网站

廣州菱控|歐姆龍(OMR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低碳經濟:未來四十年的發展方向
http://www.zouyunfu.com
文章來源:網絡 更新時間:2009-12-7
分享到:
低碳經濟:未來四十年的發展方向

    編者語:隨著來自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的不斷增多,全球氣溫變暖、海平面上升、自然災害頻率大幅增加等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環境。目前已經探明的原油儲量僅夠使用50年,天然氣儲量僅夠使用58年,氣候和能源危機日益臨近,低碳經濟發展箭在弦上。此時全球采取了一致的行動目標: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京都議定書規定,2008-2012年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比1990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和加拿大削減6%;哥本哈根會議規定2020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再減少30%;中國發展低碳經濟決心巨大,政府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到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達到15%,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臨近之際,此舉表明減排決心,將在全球低碳經濟發展中占據先機。

  一、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構建的一個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包含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低碳產業體系。

  低碳經濟體系是通過對高排放的高碳經濟(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征收碳稅和排放許可權交易(CER),補貼低碳或零排放經濟(主要是清潔能源),達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解決氣候問題的目的。

  低碳經濟產業鏈包括能源供應、能源存儲和運輸、能源消費三個方面。在能源供應方面,主要的替代能源有風能、太陽能、核能、水能、生物質能,除了尋找替代能源外,火電節能減排也非常重要,主要應用的技術包括IGCC和CCS等。能源存儲和運輸方面主要包括電池技術和智能電網。能源消費包括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生活節能等。

  二、低碳經濟產業鏈上的能源供應

  1、三種重要的新能源

  風能、太陽能、核能是新能源的三種重要形式。經過近幾年發展,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近期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不過產能過剩是相對概念,關鍵零部件的創新和制造仍亟待發展。

  受多晶硅價格大幅下跌拖累,光伏產業發展處于低谷,期待復蘇。未來20年中在增長速度和總容量方面前途大的是光伏建筑并網發電,占國內市場光伏累計裝機份額由目前的不到10%上升到2020年的60%以上,增長空間巨大。2009年對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的補助標準確定為20元/瓦,占目前系統成本近50%。

  風能是有可能率先大規模應用的新能源,風電上網是瓶頸。中國發電裝機容量8億千瓦;風能可開發量為2.97億千瓦;目前風電每度成本為0.4-0.6元。

  核電由于其運行穩定、運營成本低、碳減排效果顯著等特點越來越受到全球關注。根據國際能源組織統計,2005年核電裝機3.74億千瓦;2007年核電消費2.73萬億千瓦時,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5.61%;而中國大陸核電消費626億千瓦時,占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0.77%。中國核能發電占比2.2%,與全球14.7%的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中國核電發展潛力巨大。

  2、火電減排

  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1%來自電力行業,而在全所有的火電廠中,煤電就占了72%,因此火電節能減排非常重要,其主要應用的技術包括IGCC和CCS等。

  IGCC(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即整體煤氣化(000968,股吧)聯合循環發電系統,先把煤炭進行煤氣化,再通過煤氣化過程中所獲得的燃氣在燃氣輪機中燃燒,然后用其所產生的廢熱來生成蒸汽,并用蒸汽驅動蒸汽輪機。而污染物的排放量僅為常規燃煤電站的1/10,脫硫效率可達99%,二氧化硫排放在25mg/Nm3左右(目前國家二氧化硫為1200mg/Nm3),耗水只有常規電站的1/2-1/3,利于環境保護。

  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碳及儲存技術,是把化石能源燃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集中存放,不讓它散布到大氣中。適合做CCS的地方就是火力發電廠,因為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對集中,容易。CCS理論上可以將火電廠產生的90%以上的二氧化碳起來,因此2050年全球可實現的減排量將有20%-28%來自CCS,總量可達100億噸。如果不用CCS,而是依靠可再生能源來實現這一減排目標,則需要多花費70%的經費。

  三、低碳經濟產業鏈上的能源存儲和運輸

  1、新能源電池

  電池技術的突破是新能源產業鏈的核心。風電、核電、太陽能、電網調峰、新能源汽車都離不開電池。電池是各種新能源和電網的儲能工具,是給傳統的汽車換心臟的過程,電池取代燃油發動機被稱為第五次工業革命。

  電池革命是比信息革命更大的產業革命升級的過程,他對汽車業是換心臟(發動機用電池),對工業是換血(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對人類來說就是拯救地球和我們的生存環境。

  2、儲能電站

  風電和光伏電都是不連續的電源,儲能電站能把分布不均或斷斷續續的太陽電和風電儲存下來,讓清潔的綠電隨著城市用電實際需求的變化適時、適量地輸出。

  儲能電站大到可為發電廠、變電站聯網儲能,小到可供企業、家庭獨立使用。將夜間的“谷電”存起來白天用,或是將平日富余的電能存起來,到電力緊張甚至供電中斷時拿出來一解燃眉之急。

  3、智能電網和特高壓

  國家電網將分三個階段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具有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互動化特征的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在智能電網的發電、變電、輸電、配電和用電環節需要關注特高壓、柔性輸變電系統、數字化變電站、配網自動化產品以及智能電表和用電管理與采集系統。

  四、低碳經濟產業鏈上的能源消費

  1、工業節能

  美國的工業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比重不到20%,日本不到30%。而我國工業能耗占比70%,高能耗增長困局亟需打破。美國新方案的目標是2002至2012年間總共削減1億噸工業碳排放,其中2012年削減200萬噸。

  節能設備方面:1)垃圾發電,將垃圾綜合利用能創造2500億元的效益。其中垃圾發電的市場每年約400億。2)余熱發電,我國目前從事的鋼鐵工業領域低溫余熱發電的市場約合150億元,如果再加上水泥、冶金、石化等其它行業的余熱發電市場,則能達到400億左右。3)瓦斯發電,1立方米的瓦斯可以發出3.2-3.3度電。如果我國瓦斯抽放量達到42億立方米并被全部利用,可以發126億度電,相當于增加570億噸標準煤,可緩解能源緊張局勢;同時,還可減排6750萬噸二氧化碳。

  2、建筑節能

  建筑行業每年平均以20億㎡左右的速度發展,既有的400多億㎡的建筑當中,真正達到節能標準的卻不到10%,僅建筑業的耗能量,已經占到全社會終端耗能量的27%。;建設部目標在十一五期末,建筑節能減排實現節約1.1億噸標準煤。中國城鎮現有房屋建筑面積150多億平方米,按舊建筑中的四分之一進行節能改造,改造量達38億平方米。這部分建筑節能改造工程意味著兩萬億人民幣的投資市場。

  3、交通節能

  全球40%的石油、中國30%的石油被汽車消耗,2050年石油資源將枯竭,25%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汽車。據預計2012年中國100萬部,美國500萬部車由電能驅動,2015年可令石油消耗從1000萬桶降至300萬桶,電網用電量增加40%,碳排放減少50%。美國汽車能耗標準:到2020年,美國汽車工業須使汽車油耗比目前降低40%,達到平均行駛100公里油耗約6.7升的水平。

  201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達到50萬輛,美國2015年達到100萬輛。我國財政補助:財政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四部委決定在北京、上海、重慶、長春、大連、杭州、濟南、武漢、深圳、合肥、長沙、昆明、南昌13個城市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鼓勵試點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務、環衛和郵政等公共服務領域推廣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每輛可獲60萬元的財政補助。

  五、哥本哈根猜想

  1、清潔發展機制

  清潔發展機制即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允許發達國家購買發展中國家的經核證的減排量,用于完成其承諾的減排指標。京都議定書規定發達國家需要在2008至2012年通過CDM購買2-4億噸CO2。CDM規則當中包含的溫室氣體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PFCs全氟化碳、六氟化硫SF6。其核心內涵是,由工業化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在發展中國家實施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項目,而項目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則列入發達國家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承諾。京都議定書規定2012年減少5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2020年分配給發達國家440億噸,市場價值4440億美。2010年美國進入國際碳交易市場后,每年碳交易額將達到1000億~30000億美元的規模。

  2、哥本哈根會議猜想

  雖然,《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2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這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不過實際減排效果并不理想,雖然41個締約國2006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4.7%,但這主要是東歐經濟轉型國家貢獻的結果,東歐經濟轉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37%,而非經濟轉型的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卻增加了9.9%。由于經濟下滑,轉型國家2000 年以前碳排放量減少,但2000年以后隨著經濟逐漸復蘇,轉型國家的碳排放量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從主要發達國家的減排量來看,美國14.4%、澳大利亞28.8%、西班牙50.6%、意大利9.9%、日本5.3%、歐盟-2.2%,這些國家和地區離減排目標仍有很大差距。

  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曾于1998 年11月簽署了《京都議定書》。然而考慮到減碳承諾可能會帶來國內經濟衰退,通貨膨脹、生產成本上升、出口減少、資本外流等一系列問題,2001 年3 月,布什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借口,宣布拒執行《京都議定書》。2009 年6 月26 日,美國眾議院投票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該法案是奧巴馬政府頒布的首個以限制污染與全球氣候變暖為目標的立法,它規定了美國在未來的碳排放量控制指標;并且這份法案當中,次引入了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機制案。奧巴馬認為這項法案將轉變美國生產和利用能源的方式,而在創造清潔能源經濟方面的國家也必將領導21 世紀的全球經濟。法案中的一些措施將促進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創造數百萬個就業崗位,有助于美國領跑經濟。美國政府的減排目標與京都議定書中2012 年減排7%的目標相比,差距并不大,美國政府很有可能會接受一個適中的減排指標,如到2030年相比2012年減排25%。

  即將在12月舉辦的哥本哈根會議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預計哥本哈根會議將會有三種結果:一、不達成任何協議;二、達成全球減排的框架性協議;三、各國就具體減排指標達成共識。預計此次會議達成全球減排的框架性協議可能性較大,短期來看現有的CDM 機制仍將得到維持。

  

上一條 上一條:丹東成全國具發展潛力儀表基地
下一條 下一條:哥本哈根為碳排 印染行業迎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