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我國高速鐵路用5年時間走完國際上40年高速鐵路發展歷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引進技術的追趕者變成了技術輸出的領跑者。其創造的“中國速度”和形成的“高鐵模式”為業界矚目。其中不少經驗可為能源裝備行業所借鑒。本報特別邀請能源裝備行業的學者專家及一線企業負責人,暢談“高鐵”發展成就對加快發展能源裝備行業的啟示。
中國“高鐵”領跑
僅用5年,中國高速鐵路就突破了2700公里,平均運營時速逾300公里,不僅總里程與運營時速雙雙躍居,技術體系還贏得了美國、俄羅斯等傳統鐵路強國的垂青。從“趕”到“領跑”,中國鐵路在短短5年時間里,實現了從高鐵技術輸入國到輸出國的轉身,演繹了自主創新的“中國速度”。
引進先進技術體系
本世紀初,中國鐵路被嵌入了一個尷尬的歷史坐標系。
在經濟發展的橫坐標上,鐵路已經駛入了高速時代。在我國鐵路自身發展的縱坐標上,列車平均時速僅55公里,客車裝備制造水平僅相當于發達國家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鐵路已成為嚴重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我國國情要求必須盡快發展大運量、低能耗、占地少的高速鐵路!辫F道部總工程師何華武說。
2004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了我國歷史上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鐵道部執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路線,一套自主創新的“高鐵模式”應運而生。
“高鐵模式”突出了自主創新中政府的主導作用:為了保證引進的是占據產業制高點的關鍵技術,避免企業間相互抬價惡性競爭,談判的主體由一個個單打獨斗的企業轉變為唯一的戰略買家——鐵道部。全國鐵路市場被集中起來,談判砝碼由單獨的指頭變成了一個碩大的拳頭。“有重點、有選擇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平臺,通過消化吸收使之為我所用,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形成后發優勢! 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感慨地說。
經過艱苦細致的談判,中國引進的技術涵蓋了當今先進的機車車輛技術,而轉讓價格與國際價格相比,降低了15%以上,保證了技術引進的“質價雙優”,實現了國家利益的大化。
創新平臺打造“中國速度”
以低成本引進的先進動車組和大功率機車技術,為掌握高速鐵路的關鍵技術,實現“中國高鐵中國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技術可以買,但創新能力是買不來的! 中國北車唐車公司總工程師孫幫成說。
中國高鐵的研發生產,打破了門戶之見,主管部門、科研院校、中外企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不僅使高速鐵路技術研發擁有了一支響當當的國家隊,還使得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時間縮短了十幾倍。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盧強曾受邀去青島試乘時速250公里的動車組。試乘當晚用餐時,這位將畢生心血獻給空氣動力學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向張曙光提出,時速300公里動車組與飛機起飛的時速相近,空氣動力學研究將成為高速列車技術的重要突破口,應盡快研究。
5分鐘后,“采用空氣動力學措施作為高速列車輔助控制手段預研”項目立項了。7天后,項目協議便簽署了。2個月后,北車集團唐車公司已經根據他們的報告對高速列車的受電弓進行了初步改造,新車已開上了京津城際鐵路,并一舉創造了高鐵高運營時速。
如今,上運營里程長的高速鐵路在中國,上首條修建在大面積濕陷性黃土地區的高速鐵路在中國,上運營時速高的高速鐵路還在中國……
石油石化裝備業要強化創新能力
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在金融危機之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當時的年增長率高達30%—50%。金融危機之后,年增長率降為15%—20%,出口也下降了15%—20%。石油石化裝備是高投入、高產出,技術含量高的行業。經過多年的努力,石油石化裝備行業的整體水平有明顯提高,我國目前已經能夠生產出達到國際水平的12000米鉆機,9000米鉆機也有少量出口到歐美,取得了不少突破。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明顯,特別是在下游產品領域。
油石化裝備需要從其他行業的發展中汲取營養,獲得有益的借鑒。
我國高速鐵路起步晚,但是發展速度很快,幾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的發展歷程。高速鐵路的發展成就對于石油石化裝備行業來說,也有不少啟發。
一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技術的引進,但更離不開引進之后的吸收和創新。石油石化裝備行業也講自主創新,但就整體而言,與高速鐵路的自主創新能力相比還有差距。
改革開放之后,油氣勘探開發向深水、沙漠等領域延伸,為此引進了不少與海上石油、沙漠石油開采相關的技術和裝備,但由于更多的停留在引進層面,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致使這個領域的很多專利仍被國外所控制。此外,我們的產品開發速度也要慢很多。開發一整套產品,美國平均的周期是1—2年,而我國需要3—5年。
二是要創中國自己的品牌。高速鐵路已經初步顯現出我們的品牌效應。石油石化裝備業同樣迫切需要打造我們自己的品牌。
石油石化裝備制造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已經從單純的產品和價格競爭上升到品牌和服務的競爭。因此,在提高設備性能、質量的同時,還要提升品牌的價值。要由單純生產型向現代生產服務型轉變,努力打造“專、精、特、新”的專業化生產企業和大規模、有實力的行業龍頭企業,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提高核心競爭力。
三是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高速鐵路的成就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和投入。而在石油石化裝備領域,國家和企業對產品研發的投入都不夠。發達國家的研發投入要占到企業銷售收入的5%以上,國內的研發投入僅占到企業銷售收入的1%—3%。
相比上游的鉆采裝備,我國的下游石化裝備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需要在這個領域著重投入。
目前,石油石化裝備行業宏觀規劃做的不好,缺乏全國一盤棋的規劃,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復建設占用了大量資金。這些資金并沒有花在需要的錢的技改方面。未來,石油石化裝備行業必須做出調整,要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時,促進其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
把有限資金用于關鍵技術研發
近些年,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我國高速鐵路發展速度很快。目前,中國高速鐵路不論是總量規模,還是技術水平、運營管理,都已經走在前列。到2012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1萬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鐵路將達到1.3萬公里。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給我國能源裝備行業很多有益的經驗。
能源裝備行業要想借鑒高速鐵路的成功經驗,就必須理清高速鐵路短短幾年便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原因:一是有市場需求做支撐。運輸及城市交通改善對此有極大需求。二是國家對發展高速鐵路給予了重大支持。三是有鐵道部進行統一的規劃協調。
與高速鐵路發展路徑類似,我國的能源裝備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后到先進。以大容量機組為例,“一五”、“二五”期間,60%以上需要進口;“六五”、“七五”期間,50%以上需要進口;“九五”、“十五”期間,80%以上已經立足國內;“十一五”期間,90%以上已經立足國內。
能源裝備行業需借鑒高速鐵路快速發展的經驗。首先要加大研發的投入力度。做高鐵的國內主要是兩家:中國北車公司和中國南車公司。因此這就保證了研發資金的投入比較集中,不會成為“撒胡椒面”。
能源裝備粗略劃分,就包括了電力裝備、煤機裝備、石油石化裝備、新能源裝備等,涉及面廣,品種多。這就更需要在能源裝備的科研投入上不遺余力。將有限的科研資金集中于亟需突破的關鍵技術上。
其次,從涉及的技術領域來看,高速鐵路在技術上相對單一,容易明確主攻方向。
能源裝備技術比高速鐵路更為復雜,點多面廣,就更需要明確方向,對主攻方向投入“重兵”。
后,高速鐵路很重視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比如從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等跨國巨頭引起了一些關鍵技術,從而實現了越。實際上,與高速鐵路一樣,能源裝備業也走過了一條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道路。
我國能源裝備行業起步早,發展時間比較長。因此也摸索出了一些獨特的經驗。比如通過關鍵技術捆綁招標,用市場換技術,實現了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
目前,國內的能源裝備從整體上說,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設備的運行穩定性有待提高,設備的有效利用小時數偏低,自動化水平需要提高等。既需要繼續摸索個性化的經驗,也需要借鑒高速鐵路等其他領域的成功經驗,從而實現全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高鐵”道路適合發電設備制造業
作為國家電力設備制造支柱企業之一的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近年來所走的道路與我國“高鐵”所走的道路有許多相似之處,“高鐵”道路發展模式是適合發電設備制造業的。一要國家支持,二要有先進的技術,三要不斷優化和創新。